极目新闻客户端

“襄”当精彩,数说襄阳文旅非凡十年

极目新闻 2022-10-17 14:25:21

极目新闻记者 邬晓芳

通讯员 甘延成 赵承智 彭璟

2012年以来,襄阳市文旅局坚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殊荣。

十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更深入推进

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襄阳市被中宣部、文旅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表彰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事转企”改制以及全市10家文艺院团改革全部完成,人事编制与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理顺,改革活力进一步迸发。文化旅游综合执法改革持续深化,“同城一支执法队伍”运行顺畅。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成立县级融媒体中心,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文化、旅游机构全面整合,文旅审批职能全面划转、下放,文旅融合机制不断完善。

襄阳古城

十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襄阳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基层群众数字文化资源服务覆盖率从2012年的小于70%增长到2022年的100%。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免费向群众开放,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全市行政村和社区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市图书馆新馆、市全民健身中心、5座城市书房和12家民间博物馆建成开放,各县(市、区)公共文化场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面完成新建或改扩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襄阳广电高清全媒体演播室、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农村智能广播网“村村响”和“户户通”等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电视频道全流程高清化、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村村响” 全覆盖。“欢乐襄阳”“汉江讲坛”“群星音乐厅”“昭明课堂”“美论·美唤”等一系列文化品牌深受群众欢迎,其中“群星音乐厅”荣获文旅部“科技创新奖”。

襄阳唐城

十年来,文旅产业发展势头更显强劲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6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00.74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从2.52%增长到4.44%,总体增幅、占比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业规模稳居全省第二。全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从2012年的23家增长至44家,旅行社数量从73家增长至89家,全市旅游人次从2012年的2353.7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6338.09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50.7亿元增长到496.47亿元,产业规模逐步扩大。《襄阳市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襄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实施办法》《襄阳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出台,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唐城、汉城、华侨城、关圣古镇等一大批规模大、拉动力强的文旅项目开业运营,古隆中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景区,襄阳获评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唐城、襄阳古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襄城北街获评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襄阳文旅业态从以山水人文为主的1.0版升级到了主题公园、文旅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多元化发展的2.0版。“襄阳好风日”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文旅经济发展势头稳步攀升。

襄阳古隆中

十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更有突破

《襄阳古城墙保护条例》《襄阳古城保护条例》《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中国明清城墙”“万里茶道”成功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襄阳成为汉江流域唯一的“双申遗”城市。襄阳长渠被国际灌排委员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郭家庙曾国古墓群、凤凰咀遗址分别被列为201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1年“湖北六大考古新发现”,古隆中入选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全市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从2012年的758处增长至2022年的96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012年的10处增长至2022年的18处,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全面保护性修缮,襄阳古城风貌得到明显提升改善。国家级非遗项目从2012年的6个增长至2022年的9个,省级非遗项目从18个增长至35个,建立襄州大头菜等10个市级传承基地和南漳中学呜音喇叭传习所等38个县级传承基地(传习所),“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非遗更加走近群众生活。

十年来,文艺创作生产更加繁荣

成立襄阳市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中心、襄阳市戏曲传承演艺中心和3个湖北越调传承中心,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踏歌襄阳》《亲爹亲娘》《天下第一颠》《射雕英雄传》《长山壮歌》《草庐·诸葛亮》《远山丰碑》《黄河绝唱》《九连墩》等精品剧目纷纷立上舞台,并在全省、全国大赛中屡获大奖;长篇小说《羊祜大将军》、传记文学《宋玉传》、历史专著《西晋名臣羊祜与襄阳岘山》和襄阳地方文化整理发掘成果《故事里的襄阳》《襄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典藏》《襄阳民间器乐曲探究》《襄阳民间音乐集》等图书出版发行,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开新花”、“结硕果”。同时,群众文化与专业艺术交相辉映,文学创作百花齐放,书法、美术、摄影等视觉艺术创作取得突破。

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

十年来,体育事业发展更具活力

襄阳市政府先后出台《襄阳市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襄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体育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全市体育场地从2012年的7954个增长至2022年的13955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2年的1.37㎡增长至2.26㎡,全市县级及以上体育社会组织从2012年的26个增加到2021年的253个,全民健身站点从2012年的792个增加到2021年的3085个,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人数从2012年11559人增加到2021年的18440人。

全市每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500多场,参与人数超过100万人次,形成了“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天天都健身”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连续举办了襄阳马拉松、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智圣杯”全国桥牌公开赛、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等大型体育赛事,赛事活动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全市培育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4所,市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综合训练基地8个,高水平体育人才单项训练基地16个。襄阳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荣获世界冠军7个、亚洲冠军13个、全国冠军66个。特别是在东京奥运会上,斩获1金2银1铜,实现了襄阳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奖牌数占全省的50%,体育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砥砺十年,非凡十年。下一个十年,襄阳文旅必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迈向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交出襄阳文旅高质量发展得更好答卷。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责任编辑:王原贵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