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全线升级!深汕西改扩建项目全线具备八车道通车条件

深圳特区报 2024-11-20 19:58:26 阅读量:

深圳新闻网2024年11月19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严俊伟 通讯员 沈高 黄海敏)11月19日广东交通集团所属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发布消息,深汕西改扩建项目主线最后66.8公里顺利通过交工验收,项目全线146.1公里高速公路具备八车道通车条件。

深汕西高速是沈阳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改扩建项目于2019年开始动工。项目途经汕尾市城区、海丰县、深汕特别合作区、惠州市惠东县、惠阳区、深圳市坪山区、深圳龙岗区,全线由原来双向四车道升级为双向八车道。

深汕西高速1996年底建成通车,沿线地质复杂,桥梁、涵洞等路面结构类型多。在勘查设计阶段,面对多种改扩建难点,为确保建成绿色低碳、造价合理、社会效益好的改扩建高速公路,项目提前规划,提出“安全畅通、品质耐久、绿色环保、和谐共赢”理念,联合设计单位经过深入调研与反复论证比选,最终确定采用以两侧拼宽为主,单侧拼宽、分离新建为辅的改扩建方案。此方案旨在高效利用原有道路资源,大幅提升高速公路的行车舒适性和便捷性,为沿线居民带来更加舒适的出行体验。

项目汕尾段金锡水库路段左侧存在多处高边坡,项目采用右侧拼宽扩建方式,避免了边坡扰动,保证了施工与运营双安全。深圳段龙田世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紧邻既有高速左侧,龙田世居至松子坑水库路段采用右侧拼宽的扩建方式,同时确保了文物与水源区坝体的安全。

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坚持科技赋能,发力智能建造和智慧管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智慧新扩建,‘双区’新通道”品牌,为全省高速改扩建工程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深汕西改扩建”经验。

项目结合实际需求,大胆创新,成功研发10项全国首创技术,应用50余项创新技术。例如,应用全球首台桩梁一体化智能造桥机,可以在不修便道、不搭栈桥的情况下进行桥梁智能建造,每2.5天即可完成一个桥跨的建设,效率是传统方法的3倍以上,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还为改扩建桥梁建设提出了新方案。

智能建造技术不仅在项目路面、桥梁施工上广泛应用,在隧道、边坡等施工上也大有作为。项目采用单洞四车道山岭隧道全工序机械化施工,实现隧道安全快速建造;研制边坡锚杆锚索框架格梁装配化施工成套设备,推动边坡加固施工机械智能化模式转型;采用轻型全高度系列装配化预制挡墙,实现挡墙的智能预制与快速装配安装等。

此外,项目还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管理养护一体化平台,强化“实人、实地、实时、实物”关键工序管理,实现全业务协同高效运作、数字化交付,加快发展高速公路改扩建行业新质生产力。

项目积极为高速公路改扩建建设贡献实践经验,近年来分别承办了全省和全国改扩建技术交流会,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份约160批次工程建设团队到项目开展参观交流。

另一方面,为适应地方发展规划,项目将鲘门及鹅埠段的高速公路移出人口密集区,进行了长约25公里的改线新建。经优化后的线位较为平直且里程较短,不但保障了交通安全,释放了土地资源,且通过增设上跨桥梁及深汕城、深汕湾、梅陇互通出入口,有利于地区的交通疏解,助力“飞地模式”打造。此外,为优化深圳坪山区路网建设,项目将坪山路段1.9公里路基优化调整为高架桥,加强南北向交通连接,进一步推动坪山高新区、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建设,助力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坪山。

在服务区建设方面,项目深入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积极探索“交农文旅商”的发展新模式,建设多样商业综合体,不断满足公众出行需求,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用服务区“小窗口”做实服务百姓“大民生”。如长沙湾服务区探索“城市产业+海岸资源”发展模式,打造独具粤东海洋风情的开放式旅游商贸综合型服务区;深汕服务区设计采用“双叶子”的概念,结合深圳现代都市经济圈发展要求,打造国内首个双立面服务区商业综合体;陶河服务区着力打造“货车友好型”服务区。

深汕西高速改扩建项目建成通车后,深汕特别合作区与深圳、汕尾等地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有助于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助力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