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湿地大会上,红树林“红”了!

极目新闻 2022-11-14 11:48:45

极目新闻记者 李琳

驻守于热带和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的红树林已“红”出了圈。11月12日下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COP14)“跨区域湿地行动:连接人、物种和栖息地”边会于中国武汉召开,“红树林”成为参会的政府官员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学者、企业家、非政府组织代表们最为关注的热词。

参与边会的各方代表在台前合影

“对生活在内陆的朋友来说,红树林这种常年驻守在陆地、海洋和淡水的三个生物群落的交界处的、由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是比较陌生的——以中国为例,红树林主要分布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海岸、海湾或者河流出口处的冲积平原。红树林在调节气候变化、吸收海浪冲击、改善水质等多个方面具有巨大应用价值,全球有数亿人依赖于红树林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国际知名环保组织、保护国际基金会(CI)中国项目总监张诚说。

广东阳江马爹利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项目广东阳江马爹利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项目

由于土地利用变化、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影响,红树林曾经历严重的损失和退化,近些年,人类开始努力“补欠账”,此次边会部分展示了其艰辛过程和所获得的令人振奋的成果。

国际鹤类基金会(ICF)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于倩讲述了因为包括红树林在内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鹤类种群数量增加的故事;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高级项目官员陈韵竹分享了他们和企业、当地NGO组织、社区等合作在东亚—东南亚建立社区湿地保护网络的成功经验,其中在我国福建省浮宫镇开展的红树林抚育和修复项目足为样板。印尼yagasu foundation基金会代表Riza Aditya n Ilham介绍了与GEI合作的在印尼开展的基于社区的红树林保护与探索实践,他说,要真正做好红树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必须与当地不同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同步促进当地社区的生计改善、经济发展,他们便为项目地社区提供了多样化的能力建设培训,支持当地社区开展红树蜡染、红树饼干等红树产品开发,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红树种植和红树林修复工作等……

显然,要做到红树林的成功保护,需要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通力合作。多位与会专家指出,其间企业尤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圆桌讨论:企业协同参与湿地保护 主持人:张诚、嘉宾:杨晓丹 、高宝玉(线上)、王珏、吴奇炜(从左至右)

保乐力加中国公共关系与传播副总裁王珏便带来了一个非常详实、具有可复制性的成功案例。她说,自2021年6月起,集团旗下品牌马爹利携手保护国际基金会(CI)、科研机构专家、当地社区及NGO组织等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湿地公园开展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工作,在此期间,他们充分调动品牌资源,创造性地联合社会各方,带来了生态、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效益。

“在改善生态方面,我们通过和科研机构合作,采用除草、遮蔽、挖隔离沟的办法,创新解答了互花米草入侵红树林这一世界难题,保护和修复了约1.88公顷红树林湿地,之后我们和当地居民一起种植红树、改善栖息地。同时,我们定期开展生态监测,密切关注生物多样性状况。这便在理论和实操两个层面,为红树林保护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在经济赋能方面,我们坚持做到使全员受益且持久受益。我们为公园一线人员开展生态监测培训;邀请当地居民深度参与红树林保护相关工作,为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帮助其增收;走进社区开展科普教育,帮助当地居民成长为生态导游,能更好地带领游客领略红树林之美,为当地生态旅游带来持续动力。”

“社会宣传方面是我们的强项。红树林保护事业已与马爹利品牌成长深度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公众提升红树林保护意识。去年,马爹利与芭芭农场合作,以虚拟种植红树林的趣味互动体验吸引公众了解红树林生态系统,也曾推出以红树科植物的成熟胚轴为造型的创意环保酒袋。”据悉,马爹利近期还将推出“蓝氧骑士”活动,邀请更多消费者和社会公众通过AR虚拟种树提升红树林保护意识。

王珏透露,海陵岛项目的成功经验将产生更大效益。接下来,马爹利将扩大并深耕海陵岛项目点、在海南拓展第二个项目点,通过持续努力,让红树林将越来越“红”。

广东阳江海陵岛居民参与互花米草清除和防控工作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在总结时说,本场边会充分体现了湿地保护“多元统一”的理念。湿地保护的主体多元、模式多种、维度多重、手段方式多样,所有的活动和努力都集中体现了一个目标: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执委会办公室主任孟宪林称,为更好地贡献于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与湿地保护,我国计划把更多的湿地纳入国家公园的体系建设,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推动国际交流合作,这正好契合了本次边会的主题。

责任编辑:李燕妮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