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蓝天”与“跑道”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战友。他们一个是飞行员、一个是跑道养护员,都在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某部所在战位上创下服役时间最长的纪录。岗位不同、专业不同,他们有着各自的使命坐标系:蓝天与跑道。但为了战鹰翱翔蓝天,他们又有着相同的使命追求:100%的任务完成率、保障完好率。
赢得这个数据并不容易,无论付出汗水还是收获成绩,100%都非一个相对而是绝对的数值。对奋斗者来说,100%是一个目标,赢得100%是一种荣耀。奋斗强军的时代,100%是他们砥砺的见证,是他们军旅征途中的一座里程碑。
驾驶战鹰翱翔蓝天34年,特级飞行员林忠恩安全飞行6000多小时,任务完成率100%。问他有啥秘诀?他说:“把每一次飞行,都当成人生中的第一次起飞。”他带飞的“徒弟”说:“升空就是作战,‘师傅’对每一个人、每一个细节的要求都是零误差。”
担负场站地面保障人员28年,一级军士长马明龙的保障完好率始终保持在100%。飞行员们说:“有马班长在,我们飞得放心。”从机械员转岗为跑道养护员,他维护的装备极少返厂维修;每次厂家定检,他保养的零件“宛若新生”;他自主创新的跑道修补法,被写进专业教材之中。
一件平凡事,做到极致就不平凡;一个普通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就不普通。两位老兵,一个逐梦蓝天,一个守护跑道,岗位专业不尽相同,肩负的职责使命却高度一致。一路走来,二人彼此鼓励,相互促进。从天空到地面,从台前到幕后,他们用行动践行使命,也成为令“后浪”们敬佩、追慕的行家里手。
今天在座座军营,像他们一样恪尽职守的老兵还有很多。铺着厚茧的双手,爬满皱纹的面庞,他们是强军战位上的螺丝钉。经过风雨洗礼、任务淬火,老兵自有老兵的追求:100%,是他们对于使命价值的理解与践行。
——编者
可能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活成了别人眼中的一道光
太阳挣脱远山的束缚,一跃而升。登上战鹰,伴随着朝阳,林忠恩即将迎来新任务。
每一次任务,都是挑战。天气寒凉,根据操作规程,林忠恩把风挡玻璃加温电门打开,看着玻璃上的雾气消散,等待着塔台的指令。
“开车!”战鹰飞向蓝天。跑道一侧,马明龙默默目送战鹰起飞。对于一名航空地勤兵来说,这种默默地目送,是职业习惯,更有一种特殊的仪式感。
那一年,马明龙接到命令,从机械员转岗为跑道养护员。“在海军航空兵部队当兵,谁不想离战鹰更近一些。”虽然工作依旧勤勤恳恳,但他从此埋下了一个“心结”。
三万英尺之上,战鹰正在爬升。林忠恩突然发现,飞机前风挡玻璃出现裂纹,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爬”向其他区域。“请求返航!”意识到情况危险,林忠恩当即向塔台报告。
前风挡玻璃碎裂,是危险系数较大的险情。即使微小的裂纹,也可能导致整块前挡风玻璃脱落,如果飞行员处置不当,还有可能造成驾驶舱爆炸性减压……塔台指挥员毫不迟疑地下达返航指令。
作为维修养护人员,马明龙也得到了飞机返航的消息,心里咯噔一下。“莫不是刚检查跑道时走神儿了,有遗漏的石子吸进了发动机?”越想越后怕,马明龙三步并作两步奔向机场。他一边跑、一边注视着战鹰降落的飞行姿态。
布满裂纹的前风挡玻璃,让林忠恩根本看不清前方的跑道。他只能透过左右舷窗,来对正跑道。放下起落架、收油门……凭着积累的飞行经验,他小心操控飞机稳稳落地。
“这个飞行员是谁?技术不一般!”飞机降落的一幕,让马明龙悄悄注意起了这位“艺高人胆大”的飞行员。与此同时,他也从机务战友口中得知,此次返航是飞机前风挡玻璃加温膜故障造成的。
飞行任务中,险情随时可能出现,战鹰每一次起飞降落,飞行中的每一种姿态,都是对飞行员技术能力、应急能力、心理状态的考验。
那时,林忠恩还是一位刚刚崭露头角的飞行员。在此之前,他也曾遇到过和马明龙一样的选择——正当自己驾驭某型战机渐入佳境的时候,忽然接到改装某新机型的命令,这也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即将完成的机长资格认证,从零学起。
走下飞机,林忠恩的飞行服在阳光照射下反射着光芒,那光芒仿佛也驱散了笼罩在马明龙心头的阴霾。面对新专业,马明龙告诉自己,要像林忠恩一样成为某个领域行家里手。
马明龙从场站唯一一辆吹雪车“入手”,从除锈刷漆开始,凭借在机械员岗位上积累的技术本领,他扑下身子钻研起来。不久,他研发改良的新型吹雪车在场站亮相。
“我就说嘛!是金子总会发光,任何岗位都不会埋没了你的光芒。”战友们对马明龙刮目相看。但大家并不知道他心底藏着的“秘密”——这份光芒,迸发自一次偶然的相遇,迸发自一个战友对另一个战友“无声的鼓励”。
从今天起,你叫我“老林”,我叫你“老马”
任务结束,林忠恩(右)和马明龙走在机场跑道上。王晓摄
深秋时节,风雪说来就来。跑道上,吹雪车一刻也不停歇。担负着吹雪车的操控任务,马明龙的心里只有一个信念——确保战鹰顺利起降。
这种吹雪车属于特种装备,操纵手需要具备一定技术:根据地面积雪厚度,适时调整发动机输出功率,保证最佳除雪效果;还要具备维修和保养这个“大块头”的本领。
“听说您之前飞的机型,装配的是某型涡喷发动机,我有些问题想向您请教……”为了解更多技术维护知识,一次,马明龙敲开了林忠恩宿舍的门。
“要学懂弄通涡喷发动机,还真要下点功夫。”得知马明龙“拜师”的目的,林忠恩笑着说:“咱俩年龄相仿,‘拜师’可不敢当。从今天起,你叫我‘老林’,我叫你‘老马’。”
不知多少次挑灯夜战,在“老林”的引导下,“老马”最终摸透了该型吹雪车发动机的性能。
又一场大雪不期而至。马明龙主动找到连队主官:“这雪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为了保障飞行任务,我带队去跑道清理积雪……”
顶风冒雪,吹雪车发动机发出异响,凌晨时分接班的马明龙,在操纵吹雪车时敏锐捕捉到其发动机内部的“细微异常”。他一边操控装备,一边小心拉动油门线,随时调整发动机状态……
气温骤降,机场跑道上,吹雪车来回奔波。马明龙因为不停调试油门线,双手冻得失去了知觉。
“真是创造了奇迹啊,跑道完全符合飞行起降条件!”
清晨,飞机进场的命令传来,看着窗外被雪压弯的树枝,战友们纷纷赞叹着马班长一夜没睡坚守跑道的“战果”。
飞行准备会上,林忠恩看着窗外滑行的战机,心中也不禁为“老马”暗暗叫好。
此时的林忠恩,也正在啃硬骨头。改装某型飞机,飞行技术优秀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一次模拟飞行训练竟会成为飞行事业上的“绊马索”。
某型飞机模拟器上,训练已接近尾声。此刻林忠恩已建立好航线,准备把飞机拉平降落。突然,语音提示:飞机出现某种特情。
接着,“飞机”出现剧烈抖动,飞行高度急剧下降。林忠恩下意识地拉了一下操纵杆,“飞机”却抖动得更厉害了。“不好,飞机失速!”只听“咣”的一声,“飞机”重重摔在了跑道上。
险情来得太突然。坐在模拟器上,林忠恩有点蒙。
“怎样预判这种特情?特情出现持续多久?如何处置特情?”在和其他飞行员充分交流后,得知这一特情并非偶发,林忠恩下定决心,要把对该特情的处置,当成自己的攻关课题。
把问题解决在真正的战斗打响之前。潜心钻研,让“绊马索”变为新的“起跑线”。如今,林忠恩围绕这一课题探索出多项成果,不仅在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更在实践中为飞行员处置特情提供了有力支撑。
部队越离不开我们,越是我们的失败;部队离得开我们,才是我们的成功
“75%的飞行事故都是人为原因导致……”每年,团里都有新飞行员加入,已是飞行技术检查主任的林忠恩,一定会为年轻战友上一堂教育课,“安全意识松懈,飞行技术再好也等于零。”
林忠恩给记者讲起他的一次经历。那次在仓库整理物资,角落中堆砌的一摞《飞行笔记》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几年前团里几位飞行员的飞行安全问题分析记录。拿起其中一本随意翻开,不少记录要点都让他有一种“吃一堑长一智”的感觉。
林忠恩如获珍宝。一个“为飞行技术积累资料”的想法,也在脑海冒出来。从那以后,一有时间,林忠恩就会将自己积累的飞行要点,敲入笔记本电脑中。
飞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经验的积累,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精神的传承。
这一年,马明龙发现,修补好的跑道在经过一定次数的飞机起降后,常常出现“松动”迹象。
是材料有问题,还是工艺有缺陷?马明龙干脆在跑道上开辟了一块“试验田”。
一次,马明龙在修补完一处破损后,又切了另一块材料重新填补——不同以往的是,他把切刀向左倾斜了几度。翌日,马明龙一大早就来到跑道旁。看着已经凝固的水泥,他便让“徒弟”开着吹雪车,测试路面的牢固程度。
马明龙趴在地上,紧紧盯着路面。吹雪车驶过的瞬间,他看到,第一块路面颤动了,第二处修补却纹丝未动。
“成功了!”马明龙激动地一跃而起。他飞奔向工具间,拿起修补工具再次进行试验。
第二次,第三次……相同的测试结果印证了马明龙内心的答案。“改变切刀倾斜角度,便可以让填补材料具有更好的‘抓地力’”。后来,战友们将他发明创新的跑道修补法,称之为“斜式切割法”。
北方冬季的地面有冻层,路面水泥脆化,跑道容易受损。针对这一问题,“徒弟”们有样学样,纷纷开动脑筋。他们受北方冬季室内普遍供暖的启发,向马明龙提出建议:
“要是能在空旷的跑道上,建立一个温度适宜的小环境——类似于一个‘移动中的暖气房’,冬季跑道修补温度低的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
“徒弟”们的奇思妙想,让马明龙既兴奋又欣慰。说干就干,经过反复实验,他们终于大功告成,创新出“鸟巢状加温修补法”,一举攻克了这一困扰部队多年的保障难题。
直身为人梯,俯身为人桥。无论是林忠恩所在的飞行员队伍,还是马明龙所在的地勤人员行列,“后浪”竞相涌现。“老林”“老马”碰到一起,常常由衷发出感叹:部队越离不开我们,越是我们的失败;反之,部队离得开我们,才是我们的成功。
哪有什么天生优秀,背后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
战鹰即将起飞,林忠恩在驾驶舱内。王晓摄
马明龙(左)和战友一起维修设备。王晓摄
“把每一次飞行,都当成人生中的第一次起飞。”这是林忠恩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次,团里突然接到长航时转场多地的保障任务,问他有没有困难。“关键时刻拉得出去,这才是最考验担当的时候!”那天,林忠恩和两名飞行员从早飞到晚,从祖国的北疆飞到南疆,历经多次转场,任务一直持续到深夜。
听闻林忠恩执行长航时转场保障任务,马明龙一直在外场守候,直到看见林忠恩驾驶的战鹰,平安降落在跑道上。
“任务圆满完成,再累都值得。”回到塔台,林忠恩和马明龙见面寒暄,像往常一样,他们给对方送上一句暖心鼓励。
34年,林忠恩安全飞行6000多小时,任务完成率100%。28年,马明龙负责的装备和维护的跑道完好率始终保持在100%。
哪有什么天生的优秀,100%的背后是两人日复一日的坚守,而这一切都源自他们对飞行事业的热爱。
一次表彰大会上,部队领导说:正是有了许许多多的“林忠恩”和“马明龙”,我们才有喊出“全时备战、全域抵达”的底气。
那天,“蓝天”和“跑道”一同站在领奖台上接受荣誉。
一个说,起降在“老马”维护的跑道上,我们放心。
另一个说,祖国的海天有“老林”们守卫,我们也放心。
几天前,场务连配备了全新的吹雪车。一次试车时,马明龙的“徒弟”、下士刘旭操作不熟练,给吹雪车发动机电池充电时,没关上发电机风门,导致发动机抖动得厉害。马明龙心疼坏了,亲自做示范:吹雪车是我们的“战友”,一定要爱惜。
当90后、00后怀揣着军旅梦想,走进部队,林忠恩和马明龙两位“老兵”,依然坚守在战位上。
他们说——如今各类装备,设计越来越智能化,效率越来越高。他们还说——赶上了好时代,一定要把自己积累的技术、经验传给新战友。
进跑道、加油门、修正侧风……林忠恩驾驶飞机又一次驶向蓝天。
又忙碌了一夜,完成了跑道修补作业,马明龙安心地转身,走进一片霞光里。那背影,挺拔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