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明星教师谈丨散文怎么教——不必面面俱到,品出一二精妙

极目新闻 2023-07-21 15:03:24 阅读量:

导语: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体特征。散文的特点是题材广泛,感情真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洗练,朴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

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学的基本套路。由于散文常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情绪变化、心理体验表现得形象生动,因此散文教学要抓线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

第三,要教好散文还得具有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的过硬本领。较高水平的范读,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感染学生、调动学生。

散文教学,我以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一、感知形象

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形象(景、物、人、事)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通过阅读文本,弄清文章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

如《荷塘月色》,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描写了荷塘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再如鲁迅的散文《纪念刘和珍君》(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单元),通过阅读梳理可以发现,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说明她温柔可亲,以此反衬当局者“凶残”;刘和珍敢冒政治风险,“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说明她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的坚毅的进步青年;“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在“强拖出校”“赁屋授课”的逆境之中“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她却“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顺境和逆境中不同表现的对比,学生与先生的对比,充分表现了刘和珍处变不惊、有胆有识、大智大勇的性格。“黯然”一词表明了刘和珍的远见卓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三·一八”请愿充满危险,她却“欣然”前往,说明刘和珍君是一个勇于献身的爱国青年。

二、把握情感

感知形象只是对文本内容的形式感知,接着要深入解剖,通过联系背景、捕捉动情点、连接感悟线,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读《故都的秋》,通过对作者笔下所描绘的五幅秋景图(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的细心揣摩和分析,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心情,就不难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对客观景物的观照上,客观景物自然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

三、赏析语言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散文的教学难得面面俱到,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语言的表达应用方面细心揣摩咀嚼,说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那么就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读《荷塘月色》描写景物的第四、五、六段,可以让学生思考:

该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通感等)

该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感官结合,叠词的运用)

该部分哪些动词运用得特别精彩?有什么表达效果?能否换成其他的动词?(泻、浮、洗、笼、画等)

获得答案的过程,既是对文章的反刍,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开发。揣摩咀嚼还可以借助联想,围绕文章内涵作发散思维。这样的品赏,也可以说是读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过程。

当然,在依次研讨形象、情感、语言的过程中,朗读这一最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贯穿始终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有益于焕发课堂的生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散文尤其要读,只有多读,方能品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味与真情实感,才能体会文章的精妙。

朗读,先读通顺,再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悟,名家名篇最好能够熟读成诵。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 张德平)

以上稿件来源于帅作文报,更多优秀内容可扫码关注帅作文公众号


责任编辑:周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