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太空俯瞰全貌、沿岸见证秋收,带你双视角看黄河!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02 15:05:55 阅读量:

这个国庆假期,远在中国空间站出差的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每天都为我们带来从空间站拍摄的祖国各地的视频。让我们一起跟着航天员李聪,从400多公里外的太空视角,俯瞰了母亲河——黄河。

航天员 李聪:大家好,我是航天员李聪,今天我带大家来看一下黄河。

航天员 李聪: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在太空可以清晰地看到黄河呈“几”字形的走向,它自西向东流入渤海。我们知道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从大禹治水开始黄河就成为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源于青藏高原,我们常说黄河是九曲十八弯,从太空看,这话一点不假。

航天员 李聪:其中最大的转折就是这个“几字弯”。内蒙古巴彦淖尔就在黄河“几字弯”上,从纬度上看,巴彦淖尔正好在农作物种植黄金带,而且黄河在这里拐了个“几”字,河水过境非常长,所以说受黄河滋养最多。随着近年来母亲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巴彦淖尔优质的耕地、天然的草场,让它享誉“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美称。

航天员 李聪:现在大家看到的是,黄河流入陕西韩城,也就在这里,黄河突然变得更为宽敞,有一种“水阔无边深无底”的感觉。

航天员 李聪: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城西安,镜头里这条清晰的线条是渭河,也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在陕西潼关汇入黄河,在这里黄河拐了一个近乎90度的大湾,向东直奔大海。“黄河安澜,国泰民安”,1960年投入使用的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建成的第一个水利枢纽,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万里黄河兴建了十几座水利枢纽。

航天员 李聪:我们再去黄河入海口去看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入海不复回”,九曲黄河在山东东营汇入大海,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泾渭分明的金黄与蔚蓝相互交融。近年来,通过治理,黄河入海口泥沙堆积面积减少,还有原生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好啦,这就是我们越来越美丽的母亲河。她孕育的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也必将见证中华民族的发展复兴之路。

位于黄河几字弯上的巴彦淖尔,素有“塞外粮仓”的美誉,国庆节假期,正逢那里的秋收时节。我们一起跟随总台记者宝音,实地看看黄河沿岸的秋收景象吧。

总台记者 宝音: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黄河村,这里距离黄河只有5公里,也因此得名。

总台记者 宝音:现在正是玉米丰收的时节,多台收割机穿梭正在抓紧作业,大家也赶着晴好的天气抓紧抢收。我所在的黄河村,秋粮作物主要是玉米,全村一万亩耕地都建成了高标准农田,实现从种植到收割的全机械化作业。同时,玉米采用的是增密种植技术,这样一亩地种的玉米从原来的5000多株能增加到6000多株,甚至能达到7000多株。我所在这片地在收割前完成了测产,每亩1486公斤,对比原来平均1000公斤的单产,产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总台记者 宝音:好产量的背后,也离不开灌溉技术的提升改进。在我们西侧就是河套灌区的总干渠,黄河水经过三盛公水利枢纽后,通过总干渠灌溉着巴彦淖尔的农业,用水对这里至关重要。过去,河套灌区一直存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作物也无法及时按需用水。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积极发展引黄滴灌工程。

总台记者 宝音:除了增密种植、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这样增加产量的举措,减少玉米收获后的损失,也是保证粮食丰收的重要举措。

总台记者 宝音:这两天我在当地也观察到,由于种植玉米品种的不同,丰收过程中部分含水量低的玉米品种,可以通过收割脱粒一体机直接完成脱粒作业,但也有一定比例的玉米品种由于含水量比较大,不能直接进行机械化脱粒,农户往往需要先进行晾晒,过程也容易造成一定的损耗。眼下,巴彦淖尔当地也在推进建设仓储库房和玉米的烘干塔,减少玉米收获后的不必要损耗,确保颗粒归仓。

总台记者 宝音:据了解,2024年,巴彦淖尔市粮食种植面积610多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达530多万亩,通过提高单产,今年粮食有望继续实现连续丰收。目前,河套灌区秋收工作全面展开,预计在10月中旬会完成。

责任编辑:张杰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