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评论员 晁星
大门紧闭、园林破败、古建有坍塌隐患……
综合媒体报道,许多地方低级别文物或疏于管理保护,或封尘在“隐秘角落”。眼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正在推进正酣,据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次普查的推动力之一,正是“低级别文物保护状况引发全社会关注”。
所谓低级别文物,是相比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高级别文物而言,主要包括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不过,文物本身其实并无贵贱,都是浩瀚文明故事的组成部分。文物依其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差异,有保护上的轻重缓急之分,但当下保护级别低,并不意味着价值低、不重要。
一来,很多低级别文物本身不“低级”,却因一些文物大省要保护的文物太多而排不上号,只能“屈尊”。二来,一些低级别文物因过去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工作,缺乏对其所蕴含价值的认识而被忽视。考古实践中,在低级别文物中发现“宝藏”的案例不少。以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为例,这个遗址曾经就是个低级别文物单位,但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发现这个遗址竟然是全国最大的庙底沟文化遗址。
还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低级别文物,也承载着浓浓乡愁。因为级别低,一些古建没有围墙拦阻和参观手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一些文物大省的居民来说,所谓“低级别古建”可能是童年时被当做教室的观音堂,可能是老人们下棋乘凉常去的老爷庙,可能是马路边聚了许多菜摊的琉璃照壁。因而,退一步讲,即便一些文物古建缺失研究价值,商业价值也不高,但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却是家门口的“高级别”宝藏,也值得认真呵护。
低级别文物保护现状堪忧,原因错综复杂。既有认知原因,如许多古院落、古寺庙并不起眼,在民众眼中,并不算文物,不觉得有多么珍贵,对待起来也就比较随意;也有客观因素,如产权归属复杂,国有、集体所有、私有情况多样,古迹坏了不让修,没人牵头修等情况时有发生。如经费筹措有限,要知道,文物修缮、保护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有学者介绍,修缮一处古建的费用动辄都是百万起步。低级别文物量大面广,这笔投入对承担管护管理职责的市县级地方政府来说负担不小。用文物工作者的话说,“没钱难办事”,资金缺乏,接踵而来的便是人手不足、手段落后、专业欠缺,保护现状自然难言乐观。
低级别文物也糟践不得,需要好好呵护。眼下,除了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对于低级别文物的修缮与保护,各地也探索了不少新举措。有地方尝试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对低级别文物实施全面保护,解了很多单位的燃眉之急;有地方推行“文物守护认领”志愿服务活动,发动群众力量对诸多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维护管理;也有地方规划了一些特色旅游路径,将一个个低级别文物连点成线,实现了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的“双向奔赴”……多方协同发力,让低级别文物与重点文物相得益彰,一座城市的文化古韵也会更加浓厚。
保护好低级别文物时不我待。各地当抓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契机,深化认识、摸清家底、探索路径、创新方法,让低级别文物更好存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