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24年,全国平均气温10.92℃,较常年同期偏高1.03℃,是1961年有完整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
从各省市区(不含港澳台)2024年的平均气温来看,均进入观测史前四,其中22个省区市为1961年以来最暖,6个省区市为第二暖,2个第三暖,1个第四暖。
这个纪录我们近几年已经不是第一次遇到了。观测史上第二暖为2023年,第三暖为2021年,第四暖为2022年,排名前四暖的就是最近4年,甚至1961年以来前十暖的年份都出现在21世纪。
如果以近30年(1991-2020年)的常年气候数据作基准线,会发现21世纪之前年份的平均气温都难以达到这个平均线,而21世纪之后年份大多都偏高。可以说,近20多年来气温偏高的趋势已更加明显,气候变暖趋势展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眼下我们进入2025年,又是以大幅偏暖的气温开场。今天下午长江以南出现大片15℃以上区域,一点都不像二九该有的寒意逼人的样子。
像长沙,今天下午15时左右最高气温17.3℃,堪比常年3月下旬的水平(17.5℃),实在是暖过了头;而且未来四五天,长沙最高气温都将在15℃上下,较常年同期偏高4℃以上。
没有冷空气吗?有,但把气温拉回正常值的能力有限。
1月1日至3日,将有一股有弱冷空气影响中东部地区,以大风降温为主,无明显雨雪天气。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等地部分地区有4级左右、阵风6~7级的偏北风,局地阵风8级;气温下降4~6℃,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局地等地降温8℃左右,南方地区降温2~4℃。
明天起受冷空气影响,各地气温就会短暂下滑,但由于实力不强,气温虽有震荡、但大多仍旧将维持偏高水平。总体来看,未来10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将保持偏高的状态,尤其最高气温偏高幅度较大。
要注意的是,由于未来十天全国大部仍是雨雪偏少、多晴朗天气,在辐射降温影响下,各地早晚时的最低气温普遍仍在常年同期水平附近,还是数九寒天应有的寒意。因此也使得昼夜温差较大,尤其西北、华北等地部分地区,有时昼夜温差可超过15℃、局地20℃左右,早晚仍需注意防寒。
2025年的第一天,江苏全省都以晴天为主,最高气温将上升至10℃以上。今明沿江苏南的部分城市最高气温升至12℃至14℃。未来几天全省无降水,空气干燥。随着弱冷空气的影响,3日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会跌回个位数,我省淮北地区最高只有7℃左右。近期昼夜温差较大,早晚大部分地区最低气温在-2℃至0℃,提醒大家注意防寒保暖。
南京地区未来三天的气温较为稳定,最高气温11℃到14℃,最低气温0℃到1℃。
据省气候中心统计,近1个月以来(2024年12月1日~12月30日),平均气温淮北地区3.2℃,江淮之间4.8℃,苏南地区6.0℃;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地区偏低0.1℃,江淮之间偏低0.3℃,苏南地区偏低0.2℃。近1个月以来(2024年12月1日~12月30日),降水量淮北地区0.2毫米,江淮之间6.9毫米,苏南地区17.9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淮北地区偏少9.9成,江淮之间偏少8.0成,苏南地区偏少5.8成。
预计今年1月平均气温全省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高0~1℃,苏南东南部地区较常年偏低0~1℃。月极端最低气温-11~-7℃。全省范围内有3次降温过程,发生时段为:1月上旬中期、1月中旬中期和1月下旬前期,预计今年1月降水量全省大部分地区较常年偏少0~2成。全省范围内有4次降水过程,发生时段为:1月上旬中期、1月中旬中期、1月下旬前期和1月下旬后期。
据中国天气网,近几天,处于冷空气间歇期,我国各地气温陆续回升,气温普遍回归到了偏高水平。今年1月1日至12月30日,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2024年提前锁定观测史最暖一年。
今年我国共出现8次大范围高温过程,夏季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近一半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高。异常猛烈的“秋老虎”将2024的9至11月打造成为1961年来第一暖的秋季。夏秋两季的高温接力,一举拉高了今年的平均气温。截至12月29日,全国平均气温10.9℃,较常年同期偏高1℃。
2024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我国大部地区仍雨雪稀少、气温回升,在偏暖中进入2025年。预计2025年初,这种大部偏暖、雨雪稀少的平静天气格局还将持续,1月5日的小寒节气,也将在“不寒”中开场。
预计一直到1月上旬,我国大部仍将维持偏暖的状态,尤其长江以南地区,未来一周江南最高气温大多在15℃左右、华南可达20℃左右,比常年同期明显偏暖。不过,未来几天昼夜升温不均衡,我国大部地区最低气温回升不明显,接近常年同期水平,昼夜温差较大,普遍超过10℃。
由于降水稀少,温暖升温的同时天气也十分干燥,大部地区午后相对湿度只有30%左右,西北、华北等地甚至不足20%,注意补水保湿。同时天气干燥、火灾隐患较高,大家做好冬季防火措施,注意用火用电用气安全,避免在户外林区使用明火。
此前,世界气象组织(WMO)再024年3月19日发布了《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指出,温室气体水平、地表温度、海洋热量和酸化、海平面上升、南极海洋冰盖和冰川退缩等方面的纪录再次被打破,有些甚至是大幅度刷新。
根据报告,热浪、洪水、干旱、野火和迅速增强的热带气旋造成的痛苦和混乱,使数百万人的日常生活陷入困境,并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报告确认,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近十年也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
“所有主要指标都亮起了‘警报’……有些数据不仅名列前茅,甚至还在不断刷新纪录,而且变化正在加速。”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说。
“WMO全系统正在向全世界发出‘红色警报’。”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说,气候变化包含的范围远不只是温度,过去一年的气候状况,特别是前所未有的海洋变暖、冰川退缩和南极海冰损失,尤其令人担忧。
2023年,平均到每天而言,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海洋受到海洋热浪的侵袭,重要的生态系统和食物系统受到损害。全年来看,超过90%的海洋都经历过热浪事件。
初步数据显示,在北美西部和欧洲冰川大面积融化的影响下,全球基准冰川遭受了有记录(1950年)以来最大的冰量损失。
海冰 图/viyaliymateha
到目前为止,南极海冰范围是有记录以来最小的,冬季结束时的最大范围比前一年小100万平方公里。
“气候危机无疑是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它与不平等危机密切交织,日益严重的粮食不安全、人口流离失所和生物多样性丧失就是最好的证明。”席列斯特·绍罗说。
全球遭受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数翻了一番以上,在世界粮食计划署监测的78个国家内,遭受粮食不安全的人数从新冠肺炎疫情前的1.49亿人,增加到了2023年的3.33亿人。报告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也许不是根本原因,但却是加剧因素。
2023年,天气危害继续引发流离失所,这体现了气候冲击可以削弱最脆弱人群的复原力,并带来新的风险。
不过,仍有希望——
可再生能源发电主要由太阳辐射、风和水循环的动力驱动,因其具有实现去碳化目标的潜力而跃居气候行动的前沿。2023年,可再生能源的新增容量比2022年增加了近50%,总发电能力达到510千兆瓦,这是过去二十年中观测到的最快速度。
在3月21日至22日举行的哥本哈根气候部长级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气候领导人和部长们,自迪拜COP28以来首次齐聚一堂,推动加快气候行动。在2025年2月的最后期限到来之前,加强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以及在COP29上达成融资协议,将国家计划转化为切实行动,也将是议程上的重要议题。
“目前,因气候服务能力不满足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需求,当前气候行动仍然受阻,这一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我们需要加大对气象水文部门的支持力度,提高以科学为基础的气候服务能力。”席列斯特·绍罗说。
报告还强调,气候不作为的代价高于气候行动付出的成本。
《2023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的发布正值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前夕。该报告还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WMO于3月21日发起的一项新的气候行动运动奠定了基础,并为3月21日至22日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部长级会议的讨论提供信息。
数十位专家和合作伙伴为报告做出了贡献,其中包括联合国组织、国家气象水文服务机构(NMHS)、全球数据和分析中心,以及区域气候中心、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全球大气监视网(GAW)、全球冰冻圈监视网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运营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
全球海洋热浪等级图 图片来源:WMO
极目新闻综合扬子晚报、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