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川渝70多位专家组团攻关15年!22卷1600万字《巴蜀文化通史》出版

封面新闻 2024-12-24 21:31:31 阅读量:

古往今来的巴蜀文化长河浩荡壮丽,魅力无穷,在中华民族文化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2月24日下午,由四川省社科院和四川新华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四川历史研究院、四川省历史学会、四川人民出版社承办的“《巴蜀文化通史》出版座谈会”在成都举行。在座谈会上对外宣布,作为川渝两地学术界研究巴蜀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巴蜀文化通史》正式出版,面世亮相。

该书的总序中,《巴蜀文化通史》主编之一章玉钧提到,《巴蜀文化通史》是“巴蜀文化”概念提出八十多年来“首次大的学术集成。” 该书“围绕前述长时段、宽领域、多层次的巴蜀文化来创新体例结构,成为首部纵横贯通、覆盖面广、体量超大的巴蜀文化史,在全国已出的各种区域文化通史中,当属编撰体例新、时间跨度长、内容浩繁的一部。”

《巴蜀文化通史》揭幕

川渝合作 70多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参与

《巴蜀文化通史》全书共约1600万字,22卷28册。其中包括《通论卷》(谭继和著)、《农业与水利文化卷》(彭邦本编著)、《工商文化卷》 (张学君著)、《城市文化卷》 (何一民等著)、《建筑文化卷》 (庄裕光著)、《交通文化卷》( 蓝勇等著)、《民族文化卷》(赵心愚、杨铭等著)、《移民文化卷》 (陈世松著)、《哲学思想卷》 (蔡方鹿、刘俊哲、金生杨著)、《史学卷》 (粟品孝、周鼎、李晓宇著)、《文学卷》( 邓经武著)等。

《巴蜀文化通史》编撰工程由四川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协调小组立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牵头的四川省西部文化强省建设重点支持项目,也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及国家出版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编撰工作具体依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进行。编撰委员会于2006年设立,编撰工作由此启动,至2020年全面完稿,历时1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本次文化工程由川渝合作,组织和邀约四川省、重庆市七十多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参加。编委会成员阵容强大,其中有章玉钧、林向、胡昭曦、贾大泉、谭继和、万本根、陈玉屏、罗鸣、沈伯俊、彭邦本、向宝云、王素、舒大刚、邓经武、赵振铎、李明泉、王毅等人。

《巴蜀文化通史》主编之一、四川社科院杰出研究员谭继和谈到编撰这套书的几点作法。其中包括“力图厚殖华夏学术巴蜀根基,为巴蜀文化探寻特点、亮点和闪光点,总结出‘三句话’:巴蜀生态神奇之美、巴蜀文态神秘之美、巴蜀心态神妙之美。以‘三态’‘三神’‘三美’生动展现薪火庚续、俪俪相依、慧命相读、推陈出新的巴蜀常青树的鲜活面貌和永恒魅力。”

以“三通”为理念既集成又创新 从“照着讲”做到“接着讲”

总序中还提到,整套书特别很好地处理了“集成”与“出新”的关系,总序“编撰这部书时,我们力求做到既是文化集成,更是学术创新。无论文化发展、学术探索,都是慧命相续、推故致新的过程,需要不断传承积累,继往开来,久久为功。“譬如积薪,后来居上。”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这是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的进程。”

书中有较多突破和出新。总序中提到,过去关于农业与水利、工商、交通、建筑、城市等的论著,容易停留于物态层面,罕有从文化学角度和宏观视野对其全过程深入探讨之作;这次研究标明以“农业与水利文化”“工商文化”“交通文化”“建筑文化”“城市文化”为对象,注重深入文化层面进行阐释,且着意探讨长时段历史中这些物质文化变动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演进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这些往往是以前研究论著较少触及的。有关交往文化的几卷,注重聚焦于民间大众,关注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运用了许多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方法,见解新颖,地域文化味很浓。此外,许多卷发掘出大量翔实的资料,匠心独运,以史鉴今,提炼出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或举出有新颖性的论据,活用巴蜀首创的学术话语,采用别出心裁的叙事方式,力争获得创新、独见、卓识的学术成果。具体的创新点如同“诗眼”“文眼”分布闪烁在卷帙之中……

章玉钧在总序中这样讲述这套书的缘起与旨归,“编修《巴蜀文化通史》之议,酝酿已久。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巴蜀文化和蜀学研究在四川逐步升温,在选编出版徐中舒、蒙文通、顾颉刚、任乃强、邓少琴、冯汉骥等大师关于巴蜀文化的论著后,陆续编写出版了《巴蜀文化图典》《巴蜀文化研究丛书》《巴蜀文化系列丛书》。大家既为“地域文化热”的兴起而振奋,又在同地域文化研究先行地区的比较中,看到我们的差距,深感传承、整合和弘扬巴蜀文化,要抓牵头的东西,抓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项目。”

总序中还提到,“三通”是贯穿全书的重要编撰理念。“我们根据编撰《巴蜀文化通史》的要求,把历时态的“纵通”、共时态的“横通”与跨文化、跨学科的“会通”,合在一起作一些新的阐释。世界是通的,大历史是通的,大文化是通的。文化史的发展,本来就涵盖着纵向的全过程、横向的多层面、跨文化的多领域。通向历史本真,揭示历史本体,是“三通”追求的目标。”

目前关于巴蜀文化“最全面、最集中、最系统”的学术集成

四川省历史学学会会长姚乐野在在《巴蜀文化通史》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中,梳理了“巴蜀文化”概念的形成流变过程后提到,从共时性的维度来看,《巴蜀文化通史》是地域文化研究的开创性之作。从全国范围来看,地域文化通史方兴未艾,纷纷涌现。山东有《齐鲁文化通史》(8卷),河南有《中原文化通史》(8卷),湖北有《荆楚文化史》(8卷本),上海有《上海文化通史》(上下两册),江苏有《吴地文化通史》(上下两册),北京有《北京文化通史》(一册)。相比之下,《巴蜀文化通史》不仅规模最大,而且体例最精。全书从物态文化、交往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采用“通论+专题卷+大事记”的结构,创新体例,成为一部纵横贯通、覆盖面广、卷帙浩繁的巴蜀文化巨著,为巴蜀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学术框架,在地域文化史领域作了开创性的探索。“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套《巴蜀文化通史》,正是巴蜀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积累、近百年探索之后的最全面、最集中、最系统的学术集成。”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王毅在发言中提到,巴蜀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代学人近百年努力成果丰硕,但却鲜见全面、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在既有成果中,或限于地域(川渝分家),或囿于时限(述远略近),或包容差强(难窥全貌),或考古相左(史物不符),可谓挑战无数。本书的主导者却义无反顾地责任担当,从定位特色、“通论+专题卷+大事记”架构到各卷靶向设计,唯有以包容之心、创新之举,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十余载坚守不弃,才有今日之面世硕果。王毅还提到,“这部巨著比其他通史更多更好地使用了四川近百年来考古材料,所呈现的巴蜀文化面貌更全面、更科学、更直观。”

责任编辑: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