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每年到了重阳节,江苏各地都会有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如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其实早在先秦,重阳节的个别习俗就已初露端倪,至战国时期,已出现“重阳”一词,可见重阳节的由来历史悠久。
玩菊图明陈洪绶
古代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唐代江苏诗人储光羲有诗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诗中写的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东晋当大将时,某次率军北征凯旋,途经他的家乡江苏徐州,正巧这天是九月初九,于是他大手一挥,趁着打了胜仗的兴头,带着谢灵运等人登上了徐州项羽戏马台。在戏马台上,刘裕大宴将士,与现场的群僚们喝酒吃肉、写诗唱和,以壮士气。
重阳节带领众人登高的可不止刘裕一个。据南朝萧子显《南齐书》记述:齐代永明五年(487年)重阳节,齐武帝萧赜前往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东郊钟山之阳的孙陵冈商飙馆(昔日亦称“九日台”),“登高宴群臣”,赐饮菊花酒,吟诗唱和。
此举一出,古代的老百姓心想:“帝王将士都在这一天登高,那要不我们也登吧!毕竟登高还能讨个‘步步高升’的吉祥口彩。”于是重阳节登高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开来。
江苏南京地区的山普遍不高,爬起来也轻松,雨花台、北极阁、幕府山、五台山等,都是古代南京人重阳节登高的佳处。而江苏其他城市的古人在这一天也没闲着:徐州人登云龙山;扬州人登观音山、梅花山、平山堂;镇江人登北固山、金山、焦山;苏州人登虎丘、天平山……通常在登山时,古人都会带着食盒,里面会装着菊花酒、茱萸酒以及重阳糕等食物。登上山以后,古人就在山间开个“重阳派对”,喝酒作诗,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当然,古人住所的附近若是没有什么高山,那么他们也会“制造机会”,登上当地最高的建筑,如常州的文笔塔、高邮的文游台等。
古人重阳赏菊,居然赏“菊山”
说起在重阳节这天赏菊,东晋陶渊明堪称鼻祖。他在《九日闲居》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两百多年后,李白还写了首《九日登山》幻想跟陶渊明一起喝酒赏菊过重阳节:“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当然重阳节赏菊并不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古代老百姓的赏菊活动更为丰富。据《东京梦华录》中“重阳”条目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北宋时期,东京汴梁的菊花品种丰富。至南宋,重阳节赏菊之风更盛。《梦粱录》中“九月”条目:“年例,禁中与贵家皆于此日赏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其菊有七八十种,且香而耐久,择其尤者言之。”这个时候,菊花的品种已经从“有数种”变为“七八十种”,从宫中到民间,都有重阳节赏菊的习俗。
明代重阳节赏菊,老百姓还得用唱的。明代《国朝典故》载,明代的重阳节居然还有“节日歌”,其中有歌词:“时菊纷开五色奇,紫萸香压珊瑚枝。摘萸把菊各相祝,长共年年今日期。”
不过最夸张的还是清代重阳节。《帝京岁时纪胜》之九月“赏菊”条目曰:“秋日家家胜栽黄菊,采自丰台,品类极多。惟黄金带、白玉团、旧朝衣、老僧衲为最雅。酒垆茶设,亦多栽黄菊,于街巷贴市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生活在清代初期的古人最喜欢的是金黄色菊花,重阳时节家家栽种,有的酒肆茶馆干脆用菊花打造“重阳网红打卡地”,以此来招徕生意。
而至清末,达官显贵们赏菊已经不满足于在家中庭院或是茶馆酒肆,据《燕京岁时记》中“九花山子”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庋广厦中,前轩后轾,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这一时期的富贵人家赏菊得把数百盆菊花堆成菊花山或塔,而“九花”便是指菊花。
这一场面,想想就很震撼。
重阳风雨图明陈淳
古代重阳糕花样多
除了登高饮酒外,重阳节的美食也不可错过。一到重阳节,江苏各地的糕团店门口就挤满了人,为的就是应节景食重阳糕。古人对重阳糕的热爱不亚于现代人。同样是为了讨个吉祥口彩,“高”与“糕”谐音,于是在重阳节这天古人都要蒸重阳糕,用来祭祖以及食用,以此来祈福平安长寿。
古代的重阳糕花样还真不少。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昔时重阳,北宋都城汴梁:“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北宋的重阳糕上点缀着素食坚果,至南宋,都城临安的重阳糕居然还有荤的。据《梦粱录》记载:“兼之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看来,在重阳糕上插“重阳旗”,宋代就已流行开来。
到了明代,《正德江宁县志》等载,重阳糕“或粉或面为之,又用面裹肉炊之,曰‘骆驼蹄’”;有的糕中还缀有芝麻、红枣和瓜丝等。重阳糕的形状以及点缀的食物,古代江苏各地也有不同:南京的重阳糕会加红枣和板栗,称“枣栗糕”,年轻人吃有“早立高升”之意思;苏州的重阳糕则是要配上红绿丝,吃起来香甜软糯。而在明代宫廷中,也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明实录》载:“辛亥,百官例吃重阳糕,免办。”不仅发重阳糕,还可以暂停办公,可见重阳节在明代是个很重要的节日。
至清代江南的重阳糕又出了新花样。现代人在超市中看到的五色重阳糕就是从这一时期流传开来的,据《清嘉录》之“重阳糕”条载:“居人食米粉五色糕,名之‘重阳糕’。自是以后,百工入夜操作,谓之‘做夜作’。”这段史料同时还证实了《金陵岁时记》中的“重阳犒店伙”,也就是很多店家老板要在重阳节这天请伙计们吃顿饭的习俗。毕竟从重阳至来年清明,伙计们都得加夜班了。
重阳节又名“老人节”,皆因朱元璋
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古代重阳节看起来是个全民狂欢的节日,但为何又名“老人节”?据说这一切与出身贫苦的朱元璋有关。
据《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洪武十九年(1386年)颁布诏令:“凡民年八十、九十而乡党称善者,有司以时存问,若贫无产业、年八十以上者,月给米五斗、由(油)五斗、酒三斗;九十以上者,岁加赐帛一匹、絮一斤……”朱元璋下令在重阳节这天,给八九十岁善良且贫困无产业的老人发放米、油、酒、布帛棉絮等,相当于朝廷对老人们的帮扶政策。
由此,明代社会尊老养老的风气开始流传沿袭,于是后来的人们将重阳节与尊敬长辈联系起来,会在重阳节这天看望家中老人,给老人送节礼,于是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敬老节”。
金陵小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