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孙兰兰是钟寅文/摄)5月30日,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
钱学森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周培源听苏联专家讲课的笔记、黄旭华书写的核潜艇发展历史回顾手稿、屠呦呦写的药物筛选单……博物馆里,各种珍贵展品讲述着一代代科学家们的奋斗故事。在这里,你会明白什么是“共和国脊梁”。
馆藏精品展展出来自190多位科学家的展品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区文化综合区的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内,集“采集、馆藏、研究、展示、教育、宣传”功能为一体,致力于展示中国科学家形象、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科技工作者精神殿堂。
博物馆入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15年来获得500余位科学家的实物原件资料14.7万件、数字化资料34.5万件、视频资料47万分钟、音频资料56万分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类型最广泛的科学家珍贵历史资料收藏库。
首展包括1个主展览和5个专题展,总展览面积约5000平方米。主展览“共和国脊梁——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展示了190多位科学家的400余件(套)实物、400余张图片,以及有关科研单位提供的10余件大型展品。5个专题展分别围绕钱学森的初心与信仰、邓稼先生平事迹、部分20世纪50年代留美归国科学家故事、工业遗产背后的中国工程师和《中国植物志》出版20周年等主题展开。
展现科学家们的家国情怀
“祖国在向我们召唤,四万万五千万的父老兄弟在向我们召唤,五千年的光辉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人民政府在向我们召唤!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
这段激情澎湃的话出自《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展览现场,吸引了很多人驻足细看。1950年,中国核科学事业主要开拓者之一的朱光亚毅然拒绝美国邀请回到祖国,归国前,他联名51名留美同学写下这封非常著名的信。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1500多名高级知识分子从西方国家归来,其中从美国回来的就有1000余人。
展览上,科学家的事迹让观众们感怀敬佩。位于贵州省黔南州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观测基地,因其拥有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天文学家南仁东燃尽一生铸“天眼”,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坚持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了“天眼”落成。
这些燃爆了的金句,让人泪目
科学家的故事令人感动。展板上一位位科学家的名言金句,让人觉得燃爆了,又忍不住泪目。
每一句简短的文字,都是科学家为之燃尽一生的信念。
“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钱学森
“我来美国留学,就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
——郭永怀
“只要国家需要的,我就去做。”
——赵九章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看准国家的需求,并使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方法研究。”
——叶笃正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黄大年
打卡小贴士:免费预约参观
想去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打卡参观?
自5月30日下午起,公众可通过国家科技传播中心或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免费预约参观。据了解,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通过采集工程,还将不断收集整理科学家史料,丰富馆藏,并陆续进行展览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