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万阿古 记者 张垚仟)“色彩,是岁月的讯息,在春夏秋冬里,传递着各种意义。”节气变化,对应着植物开花的色彩,这些色彩又转化为日常用语,如桃红、李白、菊黄等,借用自然万物又充满想象,传递出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9月10日下午,著名传统色彩研究学者曾启雄携新书《制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做客常州半山书局,现场演示和分享了传统色彩的染制过程,与读者共同感受东方实体色彩的美。
“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诗经》中出现的“绿”其实就是称为“荩草”的植物,这种植物很不起眼,田间地头都可见到。就是这样不起眼的草,能染出鲜亮的黄色。蓝其实起初也不是用来表示色彩,而是代表蓝草,也就是植物,包括蓼蓝、山蓝、木蓝、菘蓝四种。
△活动现场
曾启雄说,他推测最初古人发现染色的秘密,也许就是因为去河边挑水时不小心沾上了野草的色素。这种美丽的错误,被他们小心翼翼地保留下来,发展为擦染法、生叶法、发酵法等等。
△现场演示擦染、生叶法染蓝
在《制色》中,曾启雄写到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颜色非常特殊,那就是黄色。事实上这种颜色的获取并不复杂,荩草、槐花米等这些植物就可以很容易染就,然而自唐朝以后,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也成为禁制色,百姓是不可以穿着的,由此成为古代中国最为尊贵的色彩。中国人命名色彩的方式很简单,万物皆可为色,槐花米染出的颜色被称为槐黄,黄栌染出的颜色称作栌黄,柘木染出的颜色就是柘黄。曾启雄现场演示了槐花米和黄栌的染色,得到的黄果然差别巨大。槐黄更为鲜跳,黄色素更浓郁,而栌黄则带有红的色相,更具帝王贵气,现场的读者也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繁盛的唐朝,亲眼见到皇帝所穿袍服的尊贵色彩。
△槐花米染槐黄、黄栌染栌黄
活动现场,曾启雄将这些写在书中的色彩知识以生动、活泼、风趣的话传达给读者,又以更加直观、有趣的演示,让读者与色彩发生连结,对语言所无法完全触及的色彩生发出更加震撼的感受。
通过非常简易的方式,曾启雄想告诉大家,染色并不是那么难,古代的传统色彩离我们也并不遥远,也许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见到的自然中,贮藏在植物中,等待着被我们重新发现。以这样的形式传播和分享美,述说将色彩的命名、染色的技艺等等,相信读者在色彩的想象上会更有方向,在阅读书的过程中能够更容易进入,真正走进中国人的色彩美学世界。
△《制色:中国人的色彩美学》
曾启雄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社供图校对季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