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苏轼真迹《潇湘竹石图》来蓉,11月29日去川博回望东坡

封面新闻 2022-11-26 18:49:53 阅读量:

封面新闻记者曾洁实习生何雨婷图据川博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之人,是中国最具民族性和世界性的一个典型代表。穿越千年,他的人生,依然鲜活地印刻在你我的人生境遇里。

11月29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中共眉山市委、成都市政府共同主办的“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将在四川博物院开展。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四川博物院等39家博物馆珍藏的274件文物都将与观众见面,其中一级文物多达39件,令人期待不已。

三苏祠

苏轼写给成都的“情书”

纵然已近千年光景,我们仍能在遗迹、课本、影视和文化景观中看到苏东坡。这是历史的沉淀,也是今人对他的怀念,还是东坡文化的另一种延续。

位于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的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现在是人们研究传承东坡文化的重要基地和人文旅游胜地。早在11月24日,“封面开讲了”连麦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工作了17年的讲解员郑小利,这场微博直播互动吸引全网63万网友云逛三苏祠,大家一起瞧瞧苏家故居,聊聊苏家故事,其乐无穷。

不仅眉山,苏轼青年时期与成都多有交集,也是苏东坡念念不忘的地方。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19岁的苏轼第一次来到成都,被知州张方平视为奇才“待以国士”,并向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荐。宋英宗治平年间,苏轼访游成都,寄住成都西郊清水河畔,座谈会友,举酒赋诗,为当地士子讲学。相传临走时,他在清水河捐建一座青石拱桥,后世将之取名为“苏坡桥”。此外,成都的大慈寺、郫筒镇、塔子山公园与苏轼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塔子山公园出土的三苏残碑三通,就有苏轼的《中山松醪赋》。

仇英款后赤壁赋图卷(部分)苏州博物馆藏

如今,苏轼捐建的青石拱桥虽不复存在,但一座壮观的立交桥矗立在成都西三环,取名苏坡立交。他在大慈寺赏画题写的“精妙冠世”四个大字,现在也鎏金立壁在成都繁华步行街。成都的苏坡街道、苏坡公园、东坡大道、东坡体育公园,以及得名于苏轼诗词的琼楼路、玉宇路……无不表达着成都对苏轼的记忆。

苏轼对成都的喜爱和思念溢于言表。“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乘槎归去,成都何在”“成都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成都入了他的诗词,也入了他的心,“成都,西南大都会也”则将他的成都情结表露无遗。更有人说,《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就是苏轼在七夕写给成都的“情书”。

在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举办苏轼主题展,正应了苏轼在《河满子·湖州作寄益守冯当世》中“莫负花溪纵赏”的期盼,也是当代对苏轼七夕“情书”的回信,是人们在成都邂逅东坡的新方式。

罕见真迹悉数亮相川博

本次主题展包含了“苏轼主题文物特展”和“当代书画名家作品展”两个篇章。前者将陈列从全国各地臻选出来的苏轼主题文物,品类丰富,颇为珍贵;后者则是当代名家以苏轼为主题创作的书画作品展,通过当代艺术寄托对苏轼的追思,传承弘扬东坡文化。

主题文物展将反映出穆穆家风对苏轼成长成才的影响,以及苏轼意气风发志四方、面对挫折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人生和伟大成就。

值得关注的是,稀世罕见的苏东坡真迹《潇湘竹石图》(中国美术馆藏)、《阳羡帖》(旅顺博物馆藏)、《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吉林省博物院藏)也已经抵达川博,正在布展,即将与观众见面。

《潇湘竹石图》采用长卷式构图,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整幅画作以潇湘二水的交汇点为中心,远山烟水,风雨瘦竹,近水与云水、蹲石与远山、筱竹与烟树产生强烈对比,画面极富层次感,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

潇湘竹石图中国美术馆藏

这幅真迹最难能可贵的是其流传有序的身世。画作上包含了26家题跋,始于元代,止于明嘉靖年间,共计3000多字。这些题跋有的叙事,有的鉴赏,有的发表赞叹之情。

“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展”将于11月29日在川博开展,快来邂逅一个浪漫而深情,诙谐又有趣的苏轼。

展览海报

责任编辑: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