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杨思 谢宁 余嫚雪 李茜
摄影:王亮
人物档案
六神磊磊,金庸迷,作家。曾任新华社重庆分社记者,长期从事时政、政法报道。2013年开设专栏“六神磊磊读金庸”,文章广受欢迎。在金庸小说已然被众多读者反复解读、诠释的情况下,六神磊磊的金庸解读仍然脱颖而出,以其犀利、独到的视角独树一帜。著有《给孩子的唐诗课》《六神磊磊读唐诗》《你我皆凡人——从金庸武侠里读出的现实江湖》《越过人生的刀锋——金庸女子图鉴》《六神磊磊读金庸》等。
六神磊磊参观金庸展
对话背景
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金庸主题展近期在湖北省图书馆开展,众多金庸先生的个人物品和手稿等首次在内地展出,让“金庸迷”们可以近距离感受金庸创作时的心路历程。
六神磊磊是当下最有影响力的金庸粉丝之一。他从初中接触到金庸作品便一发不可收拾;高中时,因为看到批评金庸先生的文章,他趴在教室的桌上写下一篇长文寄去报社声援金庸;也曾在校园的文艺晚会上以一曲《刀剑如梦》,留下少年的侠义豪情;六神磊磊自从2013年开设“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公众号,带着近乎“侠客精神”的新闻理想,以犀利、独到的视角,借武侠人物评说时事,走红于网络。
9月17日,六神磊磊做客湖北省图书馆长江讲坛,主讲《金庸越读越有味》。讲座后,他接受了极目新闻记者的采访。
六神磊磊在长江讲坛分享
行走江湖或职场,都需要一种使命感
记者:金庸写的是行走江湖,现在我们是行走在职场,读金庸小说对职场有什么启示吗?
六神磊磊:金庸自己也管理企业,管理报社,他对这方面肯定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比如,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写明教的时候,写到一个机构“五散人”,“五散人”里只有一个半人干事。干事的那个人叫彭莹玉,还有半个干事的人叫冷谦,其他三个人都不干事,有一个人叫周颠,不但不干事,还尽在捣乱。但五散人因为都爱明教,有共同的使命,最后还是干得挺不错。这说明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种使命感。
任盈盈赵敏爱情圆满,是因为她们自己也能活得很好
记者:金庸小说中痴男怨女很多,如求爱而不得,或者始乱终弃,或者因误会因爱生恨的也有。读金庸小说可以获得哪些情感方面的经验呢?
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小说你会发现,凡是那种爱情比较圆满的、顺遂的人,就算没有爱情,她自己也可以过得很好,任盈盈、赵敏都是其中的代表。因此,什么样的人能够比较容易地拥有圆满、顺遂的爱情?自己拥有完整的人格、自己爱自己、自己活得精彩的人。因此我说,爱情中最好的修炼,是修炼自己。
觉得黄蓉成家后不可爱了,是人们太双标
记者:经典常读常新,你解读金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会有后来的想法颠覆之前的想法的情况出现?
六神磊磊:举个例子,青少年时期常常只有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人成熟之后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比如,黄蓉眼里只有郭靖的时候,我们觉得她很可爱,古灵精怪,可成家后的黄蓉惦记着孩子,读者就会觉得她不可爱了,好烦,我后来觉得是我们太双标了。人到中年之后,黄蓉要顾着事业、家庭、孩子、责任,她顾不上可爱了。开武林大会的时候,她又是主持人,又是主办方,又是安保大队长,要顾及方方面面的事。武林大会上,黄蓉忙完一切之后对郭靖说了一句话,“襄儿没来,我去看看”,郭靖回答了一句特别妙的话,“襄儿没来吗”,看,父亲什么都不知道,而作为母亲的黄蓉,再忙心里还想着孩子呢。所以说,人长大之后看事情,多个维度,就多个理解。
翻拍金庸作品,有新的诠释才能吸引人
记者:怎么看待金庸小说的影视剧改编?观众对老版本都还比较认可,一些新的版本大多引起争议,人们认为拍得不好。你对此怎么看?
六神磊磊:我写读金庸,不用给金庸先生付版权费,但影视改编是真金白银地回馈金庸先生的付出,传播金庸先生的作品。我主张大家批评的时候,不要看都不看,出来一部骂一部,只看到一个演员、一张脸,就在网上批评,我们不妨看几集再说话。
我觉得观众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现在很多影视剧还在用小说中的桥段来吸引人,这就失策了。比如拍《笑傲江湖》,还在用其中的三角恋来吸引观众,不管怎么折腾,都不新颖了,因为金庸小说已经从一个陌生故事变成了一个经典的故事,就像我们去看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和朱丽叶一上台,我们就知道这两人后来都会死。那我们为什么要去看莎士比亚戏剧呢?我们看的是表演,看的是新的诠释。第二,许多人拍金庸小说的时候,只要几个主要人物,不去挖掘生活中的内涵,以为主角光环自带流量,这样就错了。第三,现在拍出来的江湖,不像江湖,既不像仙侠,又不像魔幻,也不像草莽,什么都不像,里面的人物穿着奇怪的衣服,在奇怪的地方活动和吃饭。现在影视剧呈现出来的是悬浮的江湖,不可信。江南七怪一出来,拿着黄金的棍子,棍子上还盘着个龙头,那观众当然不相信他们是草根是市井之徒。
不惧争议,抱着善意去推广金庸作品
记者:你的公众号文章和书都很火,但也有人认为你是在过度解读金庸,你怎么看待这种争议?
六神磊磊:一个作者的文章写出来之后,就不只是属于作者本人了。比如李商隐的诗写出来之后,有多少不同角度的解读?只要我们有理有据,抱着善意的目的去推广经典,我觉得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