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十里红妆”什么样?杭州手艺人倾心打造近百件作品,为你重现宋韵婚俗热闹场景

钱江晚报 2022-09-08 07:42:13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詹程开通讯员姚一帆魏婷

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

宋高宗为了找寻逃亡期间“救驾”的村姑,圣旨遍寻未果,无奈之下,下旨特许宁绍平原女子出嫁时可享有半副鸾驾、半副凤仪的特殊待遇,即乘坐四抬花轿,轿上可雕鸾画凤。

由此,新娘享有乘坐花轿和出嫁巡游仪式的权利保留了下来,慢慢演变成“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的热闹场面虽已成为历史,杭州市上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历经一年时间打磨,完成了近百件人和物的作品,让“宋韵十足的十里红妆”再一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盛装的场面,听听“宋韵十足的十里红妆”制作者的创作故事。

75岁的沈秋法从事手工传统木玩具工作已有五十年,五十年来,他始终坚持着纯手工制作各类玩具作品,不断思考怎样把传统木玩具与其它非遗项目相结合、如何促进非遗传承发展与技艺创新水平的提升。

同时,沈秋法不改初心,希望能够凭借手工技艺的本事,将传统木玩具传承、发扬下去。

“这次的创作,也是20年前和朋友的一次约定。”沈秋法说,到今天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在沈秋法看来,这次创作也是完成了自己的最大心愿。

“传统的中式婚礼常以大红色为主,‘十里红妆’就是一种传统婚俗。这次的创作涉及整体规划、选材、设计和制作等各个环节。”沈秋法说,想要把蜿蜒数里、浩浩荡荡的红妆队伍表现出来确实很难,这次创作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千年来存在民间的婚礼形式、体会不同的民俗,“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们有责任,不断努力去发展好这个事业。”

这一年来,几乎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常常忘记吃饭,甚至连睡觉都在考虑“十里红妆”的作品,整个创作过程是一种对技艺、对身体的大考验。

“但我觉得,做这件事情非常值得。”沈秋法说。

在这次创作中,丁建华主要负责人物的制作。

“我和沈老师同属于一个街道,当听到沈老师有制作‘十里红妆’的想法时,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丁建华说。

作为一名手艺人,丁建华停下赚钱的工作去创作,又没收入来源,还要承担较多的物料费,当初也受到了家里人的不理解。

“但我觉得,我是非遗传承人,黏土捏塑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我有义务有责任做好传承,让更多的人来关注黏土捏塑技艺。”丁建华说。

回忆起制作过程,丁建华觉得,最难的是文化背景和人物特征。

“既要了解宋朝的服饰,也要突出人物的表情,还要配合木制的家具,完成人物抬手抬脚等动作和身体形态的表现。其实木制是硬物,黏土是软物,在创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好多困难,需要我去思考,静下心来去创作,而且还研究黏土材料的配比,也算是一种突破吧,挺有收获的。”丁建华说。

责任编辑:胥甜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