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4日,话剧《恋爱的犀牛》在山东省会大剧院上演。这部由孟京辉执导、廖一梅编剧的经典话剧,已经是第三次来到济南演出。
首演于1999年的《恋爱的犀牛》在诞生之初是一部先锋实验话剧,如今已上演多达3000余场,成为中国戏剧史上长盛不衰的奇迹作品。“生命不息,恋爱不止”,《恋爱的犀牛》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近日,《恋爱的犀牛》主创人员接受了齐鲁晚报记者的采访,讲述这只一直奔跑着的“犀牛”。
《恋爱的犀牛》被许多观众奉为“恋爱宝典”,“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可是我决定不忘掉她”“上天会厚待那些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人,只要你有足够大的愿望,你就是不可战胜的”……这些台词已经成为剧粉们口口相传的爱情金句。但在23年前,《恋爱的犀牛》还只是一部非常小众的先锋实验话剧。
1999年,孟京辉和廖一梅抵押婚房,凑了20万元,只为了做出这部《恋爱的犀牛》。2004年,《恋爱的犀牛》在中国最负盛名的话剧剧场——首都剧场进行了它的第100场演出。2012年,《恋爱的犀牛》在北京保利剧院以13年来全部五版演员的豪华阵容完成了它的千场纪念版演出。郭涛、吴越、段奕宏、郝蕾、王柠、张念骅、齐溪等“犀牛”家族成员全部回归。2017年,《恋爱的犀牛》完成了在法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地的欧洲巡演。多次登上世界舞台的这部话剧作品已享誉国际,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巡演次数最多、演出地域最广的舞台剧作品。
从小众走向大众,从先锋实验作品成为票房神话,《恋爱的犀牛》是如何做到的?该剧制作人高睿祺表示,这部剧的立足点不仅是在讲述一个爱情故事,它更多的是在向大家传递对自己所热爱东西的坚守和执着,“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命当中产生不同的热爱,所以观众不管在哪个人生阶段去看这个戏,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共鸣。”
与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结缘,对剧中主演王宇升和王颖来说都是一段神奇的经历。当年王宇升参加孟京辉戏剧工作室的面试,报名的有1700多人,最终只招录3人,可以说是千里挑一。“有好多都是从国外学习戏剧回来的,还说着各国语言,我当时就觉得完了,没戏了,就当是长见识来了。”没想到,他初试、复试、三试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成功入选。
王颖首次听说《恋爱的犀牛》这部戏,还是在她上初中的时候。“我那时特别喜欢段奕宏老师,就去搜他的各种资料,也了解到了孟京辉导演的话剧作品。”王颖本来是学习舞蹈出身,由于机缘巧合与孟京辉戏剧工作室有了合作,后来她正式签约,成为工作室的全职演员。
提起和孟京辉导演的平日相处,两人都笑作一团,他们认为与孟导一起工作是非常轻松愉快的。王宇升说,在没怎么打交道之前,他以为孟京辉导演是一个比较严厉凶悍的人,但是接触之后,彻底颠覆了想象,“他其实特别温柔,而且特别幽默,也爱玩”。王颖觉得孟导像是一个小孩,经常在给他们导戏的时候,说着说着就自己演起来了,“他会非常保护演员,他不会因为你没有达到某个要求,就去严厉地批评你。孟导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启发,他不会强迫你去做任何事情,但他会引导你去自发地做,去拓宽自己的世界”。
只要走进剧场,不论是台上的演员,还是台下的观众,都能够被舞台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所感染。在王宇升看来,话剧舞台给他带来了一种活在当下的强烈感受,而王颖则一遍遍地体会到剧场的集体能量感,“同在剧场空间环境里的观众和演员,其实集体形成了一种‘剧场行动’,在看戏的这两个小时里面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是不可复制的。在最近两个月的巡演中,我经常会在谢幕的时候哭着下台,观众的那种真诚特别打动我,让我觉得特别珍贵”。
高睿祺则完成了从戏迷到戏剧制作人的身份转变,她觉得剧场就像是自己的“庇护所”一样。“之前是作为观众走进剧场,现在是作为从业者走进剧场,感觉又不一样。我觉得像电影或者其他隔着大屏幕的文艺作品,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单向输出,要看创作者想要传达给观众什么东西。但是像话剧这样的现场演出,它是一种双向交流,我们在输出给观众一些东西的时候,观众也在给予我们一些东西,这种整体的互动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