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临平博物馆(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新来了几只“猫”,它们学着宋人的样子,在展厅里弹古琴、打马球,不亦乐乎。
走进“韵·动——两宋文体生活体验展”,在展柜中精巧的斗笠盏和收纳盒上,我们可以找到这几只猫,它们诞生于莳绘艺术家陈丽萍的笔下,生动活泼地诠释着她眼中的宋韵。
宋代相扑俑与宋猫相扑盏
“韵·动——两宋文体生活体验展”是在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随着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新馆亮相而开展的,以宋韵文化与迎接亚运为主题,展现了宋代的文体生活面貌。
和“韵·动”展同时开展的还有“繁简之间——宝鸡出土青铜器纹饰艺术展”,展览展出文物153件/组,其中一级文物33件/组,内容丰富,十分厚重。“韵·动”展与此搭配,其定位便较为轻巧:文物并不多,而是重在宋韵文化的体验。所以展厅中设计了多种互动项目,并且运用数字媒体交互的手段让观众沉浸在宋人的文体生活之中。
早在策展的时候,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副馆长于秋娜就想:可不可以在展览中融入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以此表达当代人对于宋韵的理解?她希望博物馆的展览不仅是展示宋代的文物,更可以活化宋韵的概念,让它能够进入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
与此同时,莳绘艺术家陈丽萍得知博物馆将要进行宋韵主题的展览,忽然有了灵感:何不以宋韵为主题做一套莳绘作品呢?就让广受喜爱的小猫作为主角,学宋人“四雅”、做宋代运动,呈现在漆器上想来很有意思。
莳绘工艺的制作工序繁复、制作周期很长,所以在开展三个月之后,这套作品才姗姗来迟。
如今再来到展厅之中,在欣赏过宋瓷、了解宋人“焚香、点茶、挂画、插花”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小巧的收纳盒上有一只小猫正灵巧地点茶;来自河南博物馆的宋代相扑俑生动地展示着两个小娃娃相扑的场景,而一转头,我们又会看到两只小猫以相扑的姿势抱在一起,好似要摔出斗笠盏去……
古今呼应,活灵活现。
可以赏玩的宋韵
陈丽萍在设计这套莳绘作品的时候,有她特别的考量。
作品的形象创意来自于“文艺皇帝”宋徽宗的《耄耋图卷》。“猫”同“耄”,“蝶”同“耋”,猫蝶图寓意着耄耋之寿,是历代画家喜爱的题材,宋徽宗也不例外。
而且,宋人爱猫就同今人一样。瞧这“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陆游的猫还可以护书呢,是只颇有文化的宋猫。宋诗《义猫行》中也写:“猫也本虎属,能为义士举。”猫捕鼠时锲而不舍的精神,大概是宋朝人偏爱猫的重要原因之一。
陈丽萍想,猫咪的形象本就受人喜爱,又能串联起古今之人相同的品味,以猫为主要的创作形象再合适不过。
而创作主题自然呼应展览的主题,“韵·动”,亦即“两宋文体生活”,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做着体育运动或是风雅之事的小猫们:不同的猫穿着纹饰各异的宋代服装,在斗笠盏和小物盒上进行着丰富的活动:相扑、马球、蹴鞠,弹琴、点茶、舞蹈。
有趣的是,创作者还特别注意了男女老少的平衡,比如相扑和蹴鞠是女猫,打马球的是男猫,因为在宋代,这些运动男女都可以做;弹琴的是女猫,点茶的是男猫,仔细看我们还会发现,这只点茶的男猫还有些上了年纪,宋人雅事确实是少长皆宜啊。
那么器具为什么选择斗笠盏和小物收纳盒呢?
“日用器皿是很重要的部分。”陈丽萍希望可以将技艺的展示和宋韵的表达体现在日用器皿上,“人人都可以去触摸,人人都可以去使用。”在她看来,宋朝人整体的审美水平都比较高,他们将高的审美追求都落实在了日常生活之中,简约而不简单。这种高品质的生活也是我们当下应该追求的。
于是,陈丽萍选择了这两样日用器皿来承载她对宋韵的解读与重塑。茶盏代表了茶文化,又以水乡最为常见的斗笠为盏型;而收纳盒选取了圆形的盒型,取圆满和合之意。
器具的大小不足一掌,但其中暗藏玄机。比如马球收纳盒,我们可以看到一只小猫坐在马背上挥舞着球杆,好不威风,但是怎么不见马球呢?打开小盒,原来它被“打”到小盒的内底了。
不止小收纳盒的里外呼应,增添了动感与趣味,斗笠盏也有赏玩的雅趣:相扑盏,盏外相扑猫,盏内芭蕉扇;舞蹈盏,盏外青绿舞,盏内山水图……
“这些小东西如果能够被使用、被抚摸,那将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陈丽萍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和人建立一种连接,所以自然地融入了许多小巧思。
她在创作的时候对宋韵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宋代人的生活那么丰富、那么雅致,而且还那么贴近自然。陈丽萍觉得,这是我们当今应该找回的品质,所以希望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落实在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里,就像宋人的生活那样。
想象一下,赏玩着简洁而精巧的小物件,仿佛宋韵也赏玩在手中,赏玩在日常生活里了。
莳绘是什么?
话说回来,莳绘到底是一种什么工艺,这几只小物件为什么需要耗时4个月才完成呢?
莳绘是一种加饰工艺,利用天然大漆在器物漆面上画好纹样,再撒金粉、银粉、铜粉、铝粉等金属色粉绘制而成装饰纹样。依靠漆的粘性,将金银等色粉吸附在漆的表面或漆层中,并结合螺钿、堆高、研磨、梨子地变涂、贴金等材料技法,呈现丰富的艺术效果。
莳绘工艺的起源是中国的漆绘。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有彩绘漆器了。战国时期,人们用金泥在漆面上描好花纹再罩漆完成。浓金作线条,淡金做平涂。
隋唐时期这种漆器大量传到日本,日本匠人通过模仿中国漆绘,经过反复实践演变,加上金银碾粉工艺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这种先画漆再撒金银粉打磨研出的莳绘工艺,主要包括高盛莳绘、研出莳绘、平莳绘和肉合研出莳绘四种手法。
从图案创作到成品,这组大漆莳绘日用器物经过了造型设计、白胚制作、8层以上涂漆(每层需晾干24小时)、莳绘、画色(每次24小时)、上粉等许多道工序,手法工艺集合平莳绘、高莳绘、研出莳绘、螺钿镶嵌、梨子地等8种以上,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宋人爱运动,爱猫,爱生活,和今天一样。”不妨去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韵·动”展找一找这几只憨态可掬的宋猫,体验一把宋人丰富的文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