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魅力医生|从猪肘到小白鼠尾巴,18年坚持练就手上真功夫,手、显微外科专家严立:用一针一线治愈患者身心

极目新闻 2023-08-21 16:51:07 阅读量:

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见习记者 赵雪纯

视频剪辑 赵雪纯

通讯员 高星


提起骨科手术,大多数人会想到电钻、锤子交相挥舞的场景,但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手、显微及修复重建外科中心主任严立的手术中,除了电钻、锤子,更多是在显微镜下做“针线活”。为了练好这一手“绣花针”功夫,严立已经用了18年时间。断指及断肢再植、拇指再造、胫骨先天性假关节、股骨及胫骨重建……一个个在残疾关口徘徊的患者,在严立化腐朽为神奇的手上重获新生。

严立在门诊时

第二脚趾“升任”大拇指,保住患者谋生的希望

曾经,突如其来的事故和创伤对于孙明(化名)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使他一度消沉。如今拇指再造成功,康复出院的他又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快,医生,我手断了。”5月底的一天下午,武汉市第四医院急诊冲进来一群装修工人,其中一人左手鲜血直流。接到急诊通知,严立立即赶到急诊室查看情况,在急诊清创手术中发现,伤者左手拇指完全离断毁损,皮肤挫裂伤严重,且断指仍绞在机器中无法取出。伤者孙明今年39岁,是家里的顶梁柱。严立一边让工友赶紧联系消防将断指取出,一边迅速联系手术室,“肢体必须要在6-8个小时内完成再植,才有可能成活,而且越早成功率越高。”

消防队拆开机器,将孙明的手指取出后,发现手指已经完全离断损毁。人的手指中大拇指最重要,能完成抓、握、捏等重要动作,承担全手50%以上的功能。严立向孙明解释手术方案,表示其拇指属于非常严重的四度缺损,离体拇指已经毁损没有再植的可能,想要恢复拇指功能,可以从左脚趾“取材”,将对足部功能不大的第二足趾“搬”到手上再造一个完整的拇指。“这样可以保住手的功能,又不影响美观,手术后,别人乍一眼也看不出来少了根脚趾头。”在严立耐心的安慰和鼓励下,孙明的眼里终于有了光。

经过三小时的手术,严立小心翼翼地将孙明左脚第二足趾连同血管、神经、皮肤、肌腱、指甲一起取下,移植到左手断指的位置,一针一线地与残留的血管、神经吻合,再造出了一根“逼真”的手指,保住了患者谋生的希望。

“手、显微外科跟急诊打交道较多,像孙先生这样的离断伤患者都是很急、很重的情况。在极短的时间内判断患者的肢体状况,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是每个手、显微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原则上是用次重要的部位去救重要的部位,最大程度地保留功能。”严立说。

从受伤到就医,离断肢体的妥善保存十分重要。严立及其团队根据接诊经验,经常去相关的工厂宣传科普,反复向工友们强调,一旦出现断肢的情况,肢体千万不要用水或碘伏浸泡,应立即找一块干净的布,用清水浸湿后将肢体包裹起来,最好能多包几层。有条件的,可以将包裹后的肢体用塑料袋密封,再将塑料袋放进冰水混合物中保存,并尽快前往医院就医。

严立在查房时检查患者恢复情况

18年如一日,将“绣花针”功夫练到极致

“把脚趾搬到手上,在外人看来是很神奇的事情,对医生来说是手术台上的分秒必争,成功的底气来自日复一日的苦练。”严立说,把神奇变为现实,需借助显微外科技术,即在显微镜下将每一根血管、肌腱、神经精准对接,确保对接后两端的通畅融合。熟练度、缝合质量、速度是考验手外科医生手上缝合功夫的指标。

仅是一根手指的再植,需要缝合4个血管、2个肌腱、2根神经,严立需要在显微镜下用比头发丝还要细的线一针一针地缝上百针。“我们早年练习的时候,显微镜还是固定台式的,高度不够,我整个人得缩着。”严立身高1.85米左右,每周要在显微镜下训练至少10-15个小时。严立介绍,集中训练时,自己会购买小硅胶管,一天练习8-10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醒着的时候都在训练缝合打结,脑子里只想着早点缝好”。硅胶管缝合得差不多了,严立就买猪肘子练习,肘子上的有很多较大的肌腱、血管和神经,一直练到缝好后肌腱表面光滑平整。“用猪肘子练习一段时间后,就换鸡翅,一根鸡翅练习下来,做可乐鸡翅不用改刀就腌得很入味儿了。”严立笑着说。

熟悉显微外科基本的缝合方法后,严立可以在活的小白鼠上练习,“这也是最接近实操的练习方式。”在小白鼠四五厘米的尾巴上,缝合打结80至100处,即要把尾巴分成100份,还要保证小白鼠麻药苏醒后尾巴不坏死。“缝合技术好不好,血管是当场给你颜色看的,缝好了血液就通了。”严立说,一些末端血管直径仅有0.5-0.8毫米,练习时要在20倍的显微镜下缝合近100个断面,压力可想而知。

从肘子到小白鼠尾巴,经过18年的训练和探索,严立主任团队接一根手指的时间由2~3个小时缩短为1小时。“我们再快一点,就能让更多的患者恢复正常生活。”严立说,他一直在手术中精进再植的技术,尽可能缩短再植时间。“之前是一针一结,现在是一次缝多针,再一起打结。之前从上到下缝完了需要再翻过来缝,现在直接从底部开始。”严立分享着自己多年来领悟的小窍门。从再植急诊患者进医院的那一刻,离断肢体的解剖准备工作就开始了,患者准备好后可以立即进行缝合……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能在有效时间内尽早接上离断肢体。

针线和缝合是严立说得最多的两个词,手、显微外科的手术没有高端的机械设备,更没有什么黑科技的捷径,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练。“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坚持?”面对疑问,严立笑了笑:“因为患者需要我,这些技术虽然苦一点,但是总是需要人去做,一日不练十日空,我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本领,也要把这个技术传承下去,并把它做好做精。”

作为武汉市第四医院手、显微及修复重建外科中心的主任,严立除了负责门诊和手术,更肩负着指导年轻医生学习技术的责任。在严立的带领下,科室各级医生都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显微外科技术,每年都服务着数以万计的患者。

严立在手术中

用技术治愈心灵,帮助患者扔掉“残疾”的标签

在精进手、显微外科技术的同时,严立还不断提高修复重建外科的技术,以救治更多的骨髓炎、骨缺损、四肢畸形和创面缺损的患者,他也成为全院唯一一个门诊挂两个牌的主任。

30岁的张女士(化姓)家住恩施,8岁时意外摔伤,当时没有得到良好的治疗,落下了右大腿骨髓炎的残疾,右腿比左腿短了达十几厘米,张女士由于右大腿残疾,身体长期倾向一侧的压迫导致其盆骨倾斜、脊柱侧弯,身高仅有1.4米。

残疾成了张女士的心结。“小时候用树枝当拐杖,调皮的同学把树枝抢走,到处传着玩。街坊邻居也会说‘这孩子废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2016年的时候去恩施州的医院,医生看了一下我的腿,就跟我们说回家吧。”张女士说,22年来因为残疾遭受了太多异样的眼光,“有些话听着听着,自己也会相信这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一直想改变却没抱太大希望的张女士,从武汉的朋友那里了解到武汉市第四医院在骨科方面较强,便来挂号。“候诊排队的时候,我已经在看去北京的机票了,还是不行就去北上广。”本以为会听到治不了的话,但严立看后让她去拍片子检查。听到检查,张女士两眼放光,立即告诉朋友好像有救了。“可以做手术……”严立看着检查结果说的话让张女士瞬间放声哭起来。

完善检查后,严立为其实施了右股骨病灶清除、股骨胫骨外固定和股骨截骨延长术。“把坏死的清理掉,通过截骨延长把缺失的股骨补起来,最终让右腿和左腿一样长。”严立解释道。严立说,架上截骨延长支架后,一天能长1毫米,牵张两三个月可以下地,完全恢复正常可能需要近一年。

“在门诊听到严主任说可以治的时候,我就无条件信任他了。”张女士说,严立术前边画示意图边向她讲解手术过程和效果,耐心细致和给人安全感是张女士对严立的评价,“查房时,严主任问我会不会调支架,我说会,他就让我先讲一遍,讲完后他说‘漏了重要的一点,调之前先松螺丝,调之后一定要紧螺丝,以免支架损伤骨头’,严主任讲完我才注意到这点。”

“我们帮她把病治好就是对她最大的生理和心理的支持,尽全力让更多身体有残疾的患者拥有正常人的生活。”严立说,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这些患者敏感的内心和强烈的融入社会的愿望,帮他们扔掉的是身边的拐杖,给他们装上的是心中翱翔的翅膀,帮助他们更有信心地更快地去迎接新的生活。

更多资讯请扫码加入极目新闻骨科健康群!

责任编辑:叶晓英 值班主任:谢礼逵 
实习编辑:顾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