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廖仕祺
极目新闻摄影记者 彭影
视频剪辑 彭影
通讯员 吴杨 潘城岗
分不清左右、平衡不好;听课时,爱跟同学打闹;写个字,偏旁都写倒;喜欢自言自语,还会莫名其妙地发火……孩子出现这些情况,常常令不少家长抱怨:“孩子真难教!”其实,导致这些情况的根源也许并不在孩子难调教,而有可能是孩子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
在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湖北省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新开放的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室里,一些家长们眼里的“麻烦宝宝”通过边玩边练的方式,得到了及时的矫正,感觉统合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室
感统训练配合小儿推拿,“麻烦宝宝”变乖了
9月初,10个月大的女宝欣欣(化名)被妈妈刘女士(化姓)带到了湖北省直属机关医院儿童康复科就诊。据刘女士介绍,欣欣近段时间睡眠一直不太好,还有便秘的问题,每天很晚才能入睡,每晚都会夜醒6次以上,加上肚子胀气不舒服,每次醒了以后还会哭闹,一直吵着要玩,陪她玩了一会儿后,孩子就更兴奋更难哄睡了。一到晚上,如何将欣欣哄睡,便成了令一家人头疼的难题。“每天晚上都要折腾6次以上,一家人都睡不好觉。”刘女士无奈地说。通过问诊,医生建议采取感统训练和小儿推拿治疗相结合的方式。
该院儿童康复科主管治疗师李菲虹在治疗中了解到,刘女士和家人喜欢晚上推着欣欣出去散步,对此,她建议刘女士白天多带孩子出去转转,多带孩子感受一下自然光和大自然丰富的色彩,同时还要帮助孩子调整一下晚上的作息。
在感统训练中,李菲虹观察发现,一般10月龄的宝宝可以爬行和扶着站立,但欣欣爬行起来却有些吃力,用力的时候肩膀常常会抖动。
经过详细评估,李菲虹判断欣欣在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以及核心力量方面有欠缺,社会交往方面也有些抗拒,可通过感统训练来改善。
刚到感统训练室时,欣欣表现得有些抗拒,对训练项目也提不起兴趣,只会拼命摆手。在治疗师们的耐心引导下,欣欣一点点变得外向起来,第三次训练的时候,她还开心地和治疗师打起了招呼。除了在医院的感统训练,李菲虹还指导刘女士如何为孩子居家训练,比如选择一些可移动的玩具,引导孩子多爬;让孩子玩一些小积木,通过不断抓取摆放,锻炼她的精细动作能力。
针对欣欣存在的便秘问题,儿童康复科治疗师杨卓为欣欣进行了小儿推拿,还指导刘女士在家如何为孩子捏脊和背部推拿。半个多月的干预治疗后,欣欣爬起来明显轻松了很多,便秘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
儿童康复科治疗师为孩子进行小儿推拿
小心!这些问题都可能是感统失调
该院儿童康复科主治医师左少华介绍,感觉统合失调是指个体对进入大脑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无法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整合,致使机体不能做出有效应答的一类神经功能障碍,以认知能力降低、适应力下降、学习困难、交往障碍为主要表现,已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造成感统失调的原因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健全造成的,如:发育迟缓,轻度大脑功能失常;第二种是由于心理的原因造成的;第三种则是社会因素或环境因素造成的,如:管束过严、过度保护、缺少同伴等。
感统失调的孩子常存在以下现象:多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手脚笨拙,容易跌倒,左右不分,易迷失方向;写字笔画或部首颠倒,大小不一,容易出格;看书跳字、错行,阅读困难,计算出错;孤僻、不合群,胆小,害怕陌生环境,社交能力差;害羞、不安,过度依恋妈妈,怕黑;脾气急躁,怕人碰,攻击性强;偏食挑食,独占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易学会系鞋带、骑车、跳绳、翻滚等。
感统失调不是病,早干预效果更好
该院儿童康复科主任赵宏章指出,现在许多家长对“感觉统合失调”这一概念了解甚少,有的甚至将“感觉统合失调”误认为智力低下、心理问题。其实,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不一定已经存在智力或心理问题,只要早发现早干预,进行对症的训练会有较好的效果。
儿童康复科治疗师引导孩子进行感统训练
赵宏章主任介绍,该院自今年8月开放儿童感统训练室,采用能增加触觉、前庭觉、本体觉、视觉的各种感觉运动活动训练,来帮助孩子们提升感觉统合能力。比如通过荡秋千、吊缆、旋转、蹦床、滑板、滑梯等活动来刺激前庭觉系统;通过拼、插组装物品,绘画,走迷宫等,来改善视觉运动与手眼协调。训练过程中,治疗师还会跟踪观察这些儿童在活动中的反应,根据观察到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调整训练要求和计划,循序渐进。
科室人员合影
赵宏章主任强调,感觉统合能力在六岁之前是最佳的发展时期,如果怀疑孩子有感统失调的表现,需要尽早带孩子到专业的医疗机构做专业评估。当孩子出现感统失调症状的时候,需要接受规范的感统训练。与此同时,父母在家也可以带着孩子进行一些亲子训练,以达到协助改善的目的。发育正常的儿童,平时也可以多做一些运动练习,如翻越障碍物爬行,走平衡木,跳蹦床,滑板车,轮滑,打乒乓球等,通过这些活动也能很好地促进感统能力的提升和身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