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极目锐评∣私家车贴“公务用车”标识加塞,公务身份岂能定制就有?

极目新闻 2025-02-26 12:32:03


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近日,车主林女士向澎湃公众互动平台“服务湃”反映称,过年前她在加油站排队洗车时,遇到一辆车门印着“省级机关公务用车”的轿车强行配合另一辆车加塞,下车理论时,对方向林女士方向继续开车,导致林女士滑倒摔伤,在警方到达前两辆车逃离现场。

后经涉事“公务车”所在地相关部门核查,涉事车辆实际为私家车,系车主擅自网购了“公务用车车贴”粘贴,已经对车主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恢复原状。(2月26日澎湃新闻)

WechatIMG4967.jpg涉事车辆上张贴着“省级机关公务用车”的车贴

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却因“公务用车”标识的特殊身份,演变成一起挑战社会公信力的公共事件。涉事车辆最终被证实为私家车,其“公务用车”标识来自电商平台5元一张的“定制服务”。这种低成本的身份伪造,暴露出特权思想在现代社会的畸形生长。当某些人发现只需花费几块钱的代价,就能获得某种意义的“特权通行证”,道德约束与法律敬畏便在利益诱惑前土崩瓦解。电商平台上泛滥的“公务车贴”,让本应严肃的公共标识,被异化为可供娱乐消费的商品。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身份伪造正从简单的车贴向更复杂的领域蔓延。

面对泛滥的“公务车贴”交易,现行法律体系显得捉襟见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但实际执行中,此类案件往往是“批评教育”,无法形成有效震慑。电商平台的监管缺位更是令人咋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为身份伪造提供了温床。

身份伪造的危害,远不止于破坏交通秩序。当“公务用车”标识沦为交易符号,影响的是公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看到公务车会本能地保持距离”,这种警惕心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规则意识的尊重。在林女士事件中,这种心理却成了对方嚣张的筹码。

捍卫标识的真实性,就是捍卫应有的社会秩序。这不仅是对法律尊严的维护,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唯有建立从法律完善到技术防控的立体监管体系,才能让“狐假虎威”的闹剧不再上演。毕竟,真正的社会秩序,从来不是靠身份标识来维持,而是建立在每一个公民对规则的敬畏之上。


责任编辑:胥甜 值班主任:张欣 

更多精彩报道,请下载 极目新闻

本文为极目号作者或合作机构在极目新闻发布内容,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极目新闻的观点或立场。

报料渠道:拨打24小时新闻热线027-86777777;登录极目新闻“报料”;私信“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新浪微博,或关注“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官方微信私信报料。

极目全媒体
  • 极目新闻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信
  • 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