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实习生 邵婷婷
“你的文章被孝感五县市九年级元调语文试卷选用了,成为阅读理解题!”
1月10日,孝昌县作协主席张丽被友人告知,而她被选入的这篇散文,在一个多月前首次刊发于楚天都市报。
这是楚天都市报选发的美文,“又双叒叕”进入各地中学语文考卷了。
极目新闻记者在多方采访中发现,作品入选试卷,是众多作家或作者的一件开心事。但对于亲自上阵做题,普遍表示“有点为难”——确实,作家被自己的文章难住,已是每逢中高考就热议的“网络梗”。
作家的女儿,三次考试都遇到妈妈的文章考她
张丽的《瓜子粒粒香》于去年11月27日刊发在楚天都市报《乡情乡愁》版面。文中最后一段写道:“瓜子很香,也很治愈,尤其是在大雪天围炉喝茶嗑瓜子,那些家常话都冒着暖气、香气。虽然我没有吃零食的习惯,也不能把瓜子嗑成花一样。可我总是忍不住去买,忍不住盯着它看。它那么小,又那么饱满;它那么轻,又那么重,每一粒都蕴含沉甸甸的爱,寄托沉甸甸的思念。”
在张丽提供的九年级元调语文试卷的图片中,极目新闻记者看到,这篇文章被设计成一道阅读理解题,包含4道题,共计12分。其中,有一道题就是让考生谈谈对“它那么小,又那么饱满;它那么轻,又那么重,每一粒都蕴含沉甸甸的爱,寄托沉甸甸的思念”这句话的理解。
是否文章经常被选入试卷?张丽现场给极目新闻记者演示,在网络上用她的名字+作品题目+关键词“阅读理解”进行搜索,可以看到,她的很多篇作品被全国各地的语文试卷选为阅读理解题的素材。如她的小小说《屋漏水,滴旧窝》,曾入选新部编中考语文阅读练习题;她的小说《执着者》,入选湖北新高考高中语文试题。
最让她感到好玩的是,她的女儿曾经在湖北新高考的语文试题中,三次遇到自己妈妈的文章被选作试题材料。“嗨,她已经见怪不怪了!她哥哥此前考试时,也遇到过我的小小说《张大鼓》上了语文试卷。”张丽笑言,“去年她考上了大学,以后再也用不着对着我的文章苦思冥想了。”
随着各地中学相继进入期末考试时间,许多作家或作者在报刊公开发表的文章,成了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题的“题库猎物”。如楚天都市报《文艺评论》专栏作者、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于2023年在《人民文学》发表的作品《岭南观鸟记》,也被本学期广东某学校七年级语文试卷“选中”,被设计成一道阅读理解题。
进入语文卷成为考题素材,是对作品的一种认可
自己的文章入选考卷,这样的经验对于很多作家和创作者来说,起码是一种认同和认可,对于基层写作者来说,或许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红安县作协副主席、作家熊立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的小小说《粮食》《剃头爷》都曾被选入多种中学语文考卷,甚至成为全国高考模拟试卷考题;《走路》《绣花鞋垫》《牛皮纸》等多篇小说,被选为中小学生辅导教材。他说,入选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认可,开心,也有点自豪”。
钟祥市小小说作家刘正权说,他的小小说入选各类中学生阅读试题,至今不下百次。让他印象最深且自豪的一次,是2011年湖北语文高三大联考压轴卷中,他的作品《五个南瓜窝子》成为全省48万多考生的现代文阅读题。
究竟是什么样的作品,容易被中学生阅读试题“挑中”?
极目新闻记者在网络平台搜索看到,网友在谈到中高考试卷中的“常客”、河南作家王剑冰时,认为归根结底在于其作品自身所蕴含的深厚实力。
作家王剑冰
王剑冰擅长散文,是首届冰心散文奖得主,郭沫若散文随笔奖得主。其作品《绝版的周庄》,以其抒情化的诉说方式和细腻的描写著称,入选上海高中语文课本,并被刻碑于周庄,他还被授予荣誉镇民。他的《澄江一道月分明》《瓦》《古藤》《荒漠中的苇》等多篇文章,还被选作中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他的散文集,也是备受师生一致推崇的语文课外读本。
青年演员王源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爱国的少年心,总是相通的》一文,凭借对《小兵张嘎》这部红色经典作品的深刻感悟与对爱国精神的独特诠释,入选九年级语文试卷。这也表明,“入选”标准,离不开“正能量”与“思想深度”这两点。
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题,作家表示“俺也不会”
作家的作品入选试卷成为考题,一旦考试“上难度”,也会衍生出一系列令人忍俊不禁的趣事。在社交平台上,也发生过考生与作者之间的“互动”,甚至造就了不少“段子”。
2017年的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中,专栏作者巩高峰的文章《一种美味》,成为不少考生心中的“噩梦”。许多考生“呼天抢地”:高中三年,竟然输给了一条草鱼(文章里的美味,指的是草鱼)。当巩高峰本人的微博,在被网友们纷纷留言询问正确答案时,他的回应也让人啼笑皆非:“标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我想表达什么,我怎么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颇显无奈的话语,道出了语文阅读理解的玄妙与复杂。
相关微博截图
2018年,天津的一群中学生在期末考试后,集体“攻陷”了毕飞宇的微博评论区,满屏皆是对其文章《大地》的“厚重感到底体现在哪”的追问,让这位著名作家也有点应接不暇。
女作家乔叶也曾在社交平台分享过一段趣事。其文章《阳光地带》中的一段被选入中学生试卷,有熟悉她的家长前来询问答案,她只能回应:“哈哈,我不知道啊。”作家周国平也有过类似尴尬经历,在友人孩子拿着他的文章《面对苦难》请他进行“阅读分析”时,按标准答案评分,他仅得了69分,比孩子还少,这让他哭笑不得。
前面提到的孝昌县作协主席张丽和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跟这些作家的反应简直“如出一辙”。
张丽笑言,文友们调侃让她做一做那道阅读理解题,她无奈地说道:“嗨!我哪里做得好?没准比学生得的分数还要低哟!”
面对用自己的文章设计成的考题,谢有顺则在朋友圈发文“尴尬”称:“说实话,我真的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