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客户端

极目锐评丨通山“凉茶奶奶”免费送茶36年,凡人小善书写时代精神的大篇章

极目新闻 2024-09-09 15:35:41 阅读量:

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石湾有个老妈妈,思想品德真不差。桥头烧了一缸茶,路人喝了都念她……”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厦铺镇藕塘村的“凉茶奶奶”徐桂梅,义务为过往路人烧茶36年,赢得各方称赞,乡亲特地以山歌传颂她的事迹。不久前,中央文明办发布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好人榜”,94岁的徐桂梅登上榜单。(据9月7日极目新闻报道)

A“凉茶奶奶”免费送茶36载.jpg“凉茶奶奶”徐桂梅(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藕塘村地处群山之中,以前,村里交通不便,一些做木材、竹子生意的商户也经常从此处经过。从小在山里长大的徐桂梅深知赶路人对茶水的渴望,1988年,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免费为过路的村民、行人提供凉茶。从那时起,每年农历三月至十月间,徐桂梅都会守在茶亭旁边,以凉茶解行人之渴,滋润人心。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得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徐桂梅从五十多岁开始为路人烧茶,一烧就是36年,烧到了94岁的年龄。凉茶温暖了他人,也滋养了自己,因为心有大爱,所以仁者高寿,至今精神矍铄,仍能助人为乐。这应了那句“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的老话,她以爱施人,也为自己换来了健康长寿的福报,这是因为精神信念的力量成为她生命活力的源泉。

最初的茶亭,仅仅是一把雨伞撑起来的简陋小摊。2018年,通山县文体局驻村工作组以徐桂梅老人的名义建起了一座茶亭,即桂梅亭。亭子建好后,徐桂梅老人除了每天烧茶送茶,还承担了亭子和周边广场的卫生。亭子里的石桌、扶手、座位每天都要擦一擦。

A“凉茶奶奶”免费送茶36载2.jpg徐桂梅坚守的茶亭(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要说“凉茶奶奶”的故事,就不能只说茶亭,要从更广阔的范围来看。茶亭所在藕塘村可谓是通山县的一个缩影,位于幕阜山中,依群山而居。有人说,通山境内通通是山。这是戏言,也是实情。大山之中,行路不易。当地民间素有积极修桥补路、供茶送水的传统。这是因为懂得生活的需要,所以有你呼我应的古道热肠。

据记载,通山境内的茶亭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已相当兴盛。有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之说,在多处山岭间都设置过茶亭。这些茶亭或为普通村民自发兴建,或为富裕之人捐建,都体现了山民乐善好施的美德。

徐桂梅出生在藕塘村附近一个小山村,10岁那年,母亲过世了;16岁那年,父亲过世了。嫁到藕塘村后,在她20多岁时,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和一儿一女。后来,她和第二任丈夫又养育了4个女儿。徐桂梅命途多舛,经历过艰难苦楚,懂得生活的不易,更懂得帮人一把的重要性。虽然饱经风雨,但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血脉里就有通山人代代相传的行善积德基因,年轻时就乐于助人。

“当时,附近很多村民每天步行上山干活,路途很远,也不好走,非常辛苦。我帮不上什么忙,就想着给他们提供一点茶水。”徐桂梅说。厦铺河上修桥时,徐桂梅毫不犹豫捐出了自家的几分地,还一缸一缸地给施工人员送茶水。第二次修桥的时候,她不仅每天几趟送茶水,还带头捐了1000元。

徐桂梅主动为路人烧茶,一烧就是36年之久。从通山当地修路供茶的古朴民风来看,从她热心快肠的个性来看,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是弘扬了传统美德,也是时代精神的彰显。

A“凉茶奶奶”免费送茶36载1.jpg“凉茶奶奶”与儿子送茶到亭子里(图片来源:极目新闻)

“百善能行千里路,三山共煮一壶茶”,这是“桂梅亭”上的楹联,写着“凉茶奶奶”的追求,也是山民朴素的生活信条,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二字的写照。因为心中有信念,所以眼中有光,脚下有路。这条路就是以自己的双手为他人送温暖,在相携相扶中于大山里奔向美好生活。

当地村干部说,“其实她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是低保户,她能坚持这么多年送凉茶,非常不容易。”爱人者人恒爱之。“凉茶奶奶”以满腔大爱滋润人心,她也收获了爱的回音。这些年来,经常有爱心人士或前来旅游的游客看望老人,给她送上茶叶、川芎等。在她的影响下,藕塘村形成了互帮互助、和谐友善的良好氛围。“桂梅精神”在当地流传开来,涵养了全村乃至全镇的好风气。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凡人善举总是在细微处发光,点亮美好的世界。徐桂梅的事迹既温暖了他人,又点燃了更多人心中的善意,这是多么美好的互动。世间每一个温情的善举,都是向上的力量,可以托起文明的高度。每一个细小的身影,也能因为热情奉献,触动他人内心的柔软处,激起情感和价值上的共鸣,成为一个鼓舞人心的大能量。“桂梅亭”的修建,定格并放大了“凉茶奶奶”身上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功德无量,善莫大焉。

94岁的“凉茶奶奶”在朴实中描绘最美的人生风景,于平凡中书写伟大的人间传奇。她用大爱展现最温情的一面,成为大山里的价值导向和行为标杆。向她致敬,感谢她温暖了我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黄莹 值班主任:魏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