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一男子戴上硅胶人脸面具,伪装成老人模样潜入4户居民家中,共偷盗十多万元财物。接到居民报警后,上海闵行警方迅速行动,次日在外省市将嫌疑人通某抓获并追回全部赃物。公开资料显示,硅胶人脸面具由特种硅胶或类似材料制成,通常用于电影、电视剧或舞台剧化妆。多地警方提醒,以硅胶人脸面具伪装成新面孔实施犯罪,正成为一些不法分子作案的新手法。(据7月1日法治日报)
犯罪嫌疑人网购的老年影视硅胶面具(图源:闵行警方)
变脸是川剧表演的特技之一,旨在把内心活动以脸谱化的形式直观呈现,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技术表达。之前的美国大片《变脸》,有人看后直呼神奇,比整容更彻底。如今,科幻照进现实,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把原本用于舞台效果的人脸面具,当作作案工具,相关产业链的推波助澜与其不无关系。
相关平台售卖此类产品,内容隐蔽、款式多样。搜索“人皮面具”,没有显示相关商品信息,但关键词一变,如“硅胶面具”等,立马跳出来,价格区间还不小,根据逼真程度和用料讲究,从几元到几万元不等。面具的原型来源也是丰富的,有的是明星面容仿真,有的是模型头套,有的是面具加头套的套餐服务,而技术的发展为做模型提供了便利,无论你是想做成哪种样子,只要提供对应的照片或者相应的尺寸即可。至于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或者产品用途,少有商家考虑到这个层面。
如果是做成自己的模样,不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倒也无妨;如果是纯属娱乐性质,用来消遣,危害也不大;但如果是借“变脸”堂而皇之为非作歹、任性妄为,恐怕就要另当别论了。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采集方法的不断更新,从智能“换脸”技术到人工换脸技术,人脸信息运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因人脸信息泄露导致个人财产损失和隐私权、名誉权被侵害问题屡见不鲜。
人脸,承载着独特的识别信息,包括身份识别、情绪表现等,无论是“变脸”作恶还是AI换脸,都反映出人脸图像存在被攻击和替代、伪造的可能,安全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变脸”本质上都是为了逃避,都是为了“不想让人知道我是谁”。此外,也有人“想让人误以为我是谁”,可以说滥用人脸,就是侵权。
需要说的是,如果“人体数据”像数字密码那样可以随意更改,这无疑是突破了保护隐私安全的最后防线。如果自己的脸被他人随意做成面具,被人随意采集、贩卖乃至盗用,进而被犯罪分子用于违法行为,后果将不堪设想。
保护个人生物信息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民法典》《生物安全法》等都有相关规定。无论是使用“变脸”的犯罪分子,还是帮助生产制作的上下游厂商,一旦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者缺乏合法合规的销售流程,或者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等,就会构成违法,必须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技术应该用来造福于人,而不是助人为“恶”。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一旦滥用,就会把“易容术”玩坏了。从根本上,让“变脸”技术走在正轨,离不开监管部门念好“紧箍咒”,针对不同使用场景和使用性质,分别进行合规审查,倒逼相关方在效益与责任之间做好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