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近日,广东省纪委监委网站“南粤清风网”发布了一篇题为《清风正气看广东丨中山:以精准监督守护民生福祉》的文章,其中披露了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原党总支书记、院长罗勇受贿一案的部分案情。文章披露,罗勇收取设备代理商高额回扣,涉案金额2980多万元,“医蠹”被拔除后,医院采购成本、群众就医成本明显下降,人均就医成本下降1400余元。(据8月9日澎湃新闻)
这个数据触目惊心,无论是罗勇的涉案金额,还是人均就医成本下降的数据,都不是小数目,这说明什么?说明医疗腐败与看病难、看病贵是有密切关联的,群众痛恨医疗腐败,认为医疗腐败影响医疗资源的供给,这不是凭空想象,是可以找到事实依据的。
相关报道截图(来源:广东省纪委监委网站)
常说“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医疗领域存在腐败现象,这个腐败成本最终要通过药品与医疗服务转嫁到患者身上。如果药品、医疗器械、耗材之类的生产厂家为推广产品付出了不菲的“公关费”,这笔成本最终都要摊到产品的价格上,如果医院的采购环节吃了回扣、收了贿赂,相关费用也是要分摊出去,最终都是由患者或国家医保买单。据介绍,罗勇的涉案金额达2980多万元。回扣款及虚增的药物设备价格计入医疗成本,直接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以致“医蠹”被拔除,医院采购成本、群众就医成本就明显下降。
拔除“医蠹”大快人心,同时也令人深思。虽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涉及方方面面,但铲除医疗腐败绝对是应有之义,绕不开的一环。
诸如,一盒市场价为1元的药品,公立医院的采购价是30元,卖给患者的售价更是高出市场价30倍——巡察组无意中的一次医药购销账目比对,揭开了海南省澄迈县人民医院原院长罗小敏的贪腐黑幕。“通过抽样比对进货账目发现,同样的药品卖给公家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价。”澄迈县委第二巡察组组长林海龙说。
澄迈县委巡察组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医院药品处方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
为什么会这样?相关医院的负责人称,“我们关照了他们(药品供应公司)的销售业务,按常理应该给‘辛苦费’。”“买了这么多药,医药公司给我们‘回扣’,让我们多多少少都能享受一些福利也是理所当然的……”对所谓的“惯例”,一个个如此心安理得,岂不是咄咄怪事。
更有甚者,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原院长杨文俊与供应商称兄道弟,医院在讨论购买一台进口价1500万元的医疗器械直线加速器时,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明确反对,但杨文俊执意购买。最终,医院以3520万元买入,杨文俊竟吃掉了1600万元的回扣。如此“黑心”,简直是贪得无厌。
医院规范“医药代表”的行为(来源:澎湃新闻)
可见,医疗腐败不除,群众的“看病贵”之痛就难以纾解。医疗腐败不仅损害患者利益,还败坏社会风气,撕裂医患互信,必须对此“刮骨疗毒”,拔烂树、治病树。
据介绍,推动医疗领域反腐,可净化整个医疗市场,推动医药费用下降;也能利好医保基金,使得医保基金结余更多;对于患者来说,用药和治疗成本也会大大下降;而对企业来说,可以驱使他们转变到以药效和价值服务为导向。
医疗领域反腐深得人心,值得期待。据报道,在持续高压打击态势下,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至少159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揪出众多的“医蠹”,当然大快人心。同时,也要看到的是,医疗领域的腐败分子毕竟是少数,虽然个别案件触目惊心,这些“医蠹”的揪出,恰恰表明了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相信通过集中力量查处一批医药领域腐败案件,形成声势震慑,有利于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氛围,通过深入开展医药行业全领域、全链条、全覆盖的系统治理,也能迎来风清气正的局面,切实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最大程度地减少腐败新案发生的机会和可能。